此功一成万世宁,五岭三苗长坦平
出处:《迁南行》
宋 · 刘敞
伏波将军昔征南,功业虽壮身不还。
曾出封疆铸铜柱,竟留种族依荒山。
君不见如今圣天子,埽荡妖巢悉内徙。
雕题来作冠带民,鼻饮翻宜伊洛水。
此功一成万世宁,五岭三苗长坦平。
曾出封疆铸铜柱,竟留种族依荒山。
君不见如今圣天子,埽荡妖巢悉内徙。
雕题来作冠带民,鼻饮翻宜伊洛水。
此功一成万世宁,五岭三苗长坦平。
鉴赏
这首诗《迁南行》由宋代诗人刘敞所作,通过历史典故与现实情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古代英雄功业的追思以及对当今圣明君主治理国家的赞颂。
首句“伏波将军昔征南”,引用了东汉名将马援的典故,他以“马革裹尸”的豪情,南征交趾,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功业虽壮身不还”一句转折,暗示了英雄虽英勇,却未能善终,留下遗憾。接着“曾出封疆铸铜柱,竟留种族依荒山”两句,描述了马援在南征过程中,不仅开拓疆土,还铸铜柱以昭示国威,但最终未能真正改变当地民族的命运,他们仍旧生活在偏远的荒山之中。
接下来,“君不见如今圣天子,埽荡妖巢悉内徙”转而歌颂当今的君主,称其为“圣天子”,有能力清除祸乱,使流离失所的族群得以回归家园,内徙即指迁移至内地居住。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政策的肯定和赞美。
“雕题来作冠带民,鼻饮翻宜伊洛水”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被内徙族群的生活变化。他们从原先的游牧或狩猎生活转变为定居,学习中原文化,成为“冠带民”,即穿着中原服饰,遵守中原礼仪的民众。同时,他们适应了伊洛地区的水源,展现了族群融合与文化交融的景象。
最后,“此功一成万世宁,五岭三苗长坦平”总结全诗,强调了这一政策带来的长期稳定与和平,不仅解决了边疆问题,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使得五岭(泛指南方山脉)和三苗之地(古代南方民族)都变得安宁平坦。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既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敬仰,又歌颂了当代君主的英明决策,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深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