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予寡空智,徒深爱怯情
穷源绝有际,离照归无名。
若人聆至寂,寄说表真冥。
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
宝珠分水相,须弥会色形。
学徒均染氎,游士譬春英。
伊予寡空智,徒深爱怯情。
舒金起祗苑,开筵慕肃成。
年钟倏从变,弦望聚舒盈。
今开火林聚,净土接承明。
掖影连高塔,法鼓乱严更。
雷声芳树长,月出地芝生。
已知法味乐,复悦玄言清。
何因动飞辔,暂使尘劳轻。
鉴赏
这首诗由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萧统所作,名为《同泰僧正讲诗》。诗中描绘了僧侣们在佛寺中进行佛法讲解的情景,以及他们对佛法深入理解后的内心感受。
首句“放光闻鹫岳”,以放光象征佛法的光辉,鹫岳则代表佛教圣地,暗示佛法的神圣与崇高。接着,“金牒秘香城”描绘了寺庙内庄严神秘的氛围,金牒代表佛教经典,香城则是对寺庙香气缭绕的生动描绘。
“穷源绝有际,离照归无名”两句,表达了佛法深奥难测,如同探索无尽的源头,无法找到尽头;而“离照归无名”则暗示了通过佛法修行,最终达到超越世俗、心灵纯净的状态。
“若人聆至寂,寄说表真冥”描述了僧侣们在静谧中聆听佛法,通过言语传达真理,引导人们进入心灵的深处。
“宝珠分水相,须弥会色形”运用比喻,宝珠和须弥山分别象征着珍贵的佛法和宇宙的广阔,强调佛法的深远与广大。
“学徒均染氎,游士譬春英”将学习佛法的弟子比作染氎(一种染料),游士比作春天的花朵,形象地表现了佛法对人们的熏陶和影响。
“伊予寡空智,徒深爱怯情”是诗人自谦之语,表示自己虽有空灵智慧,但内心仍存畏惧之情,表达了对佛法的敬畏之心。
“舒金起祗苑,开筵慕肃成”描绘了诗人出资修建佛寺,举办法会的情景,体现了他对佛法的崇敬和支持。
“年钟倏从变,弦望聚舒盈”描述了时间的流转和法会的盛况,年钟的变迁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弦望(月亮盈亏)的聚散则象征着法会的兴衰。
“今开火林聚,净土接承明”表达了诗人希望佛法能够照亮人心,如同火林聚一般,连接到清净的净土。
“掖影连高塔,法鼓乱严更”描绘了寺庙内的景象,掖影(阴影)与高塔相连,法鼓的响声在夜晚回荡,营造出庄严而又神秘的氛围。
“雷声芳树长,月出地芝生”运用自然景象的描写,雷声伴随着树木的生长,月光下地上的芝草也得以生长,象征着佛法的力量能够滋养万物。
“已知法味乐,复悦玄言清”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喜悦,认为佛法如同美味,令人愉悦,同时对玄妙的佛法语言感到清静和满足。
“何因动飞辔,暂使尘劳轻”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佛法能够帮助人们减轻世俗的烦恼,如同飞马般迅速摆脱尘世的束缚,获得心灵的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场景的描绘和对佛法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切感悟和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