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径拓开迟客至,象王行处少人知
出处:《答报资旷老人见寄来韵》
明 · 成鹫
境静人閒性所宜,住来遑问此何时。
江山烟雨归名邈,今古晴阴互转移。
兔径拓开迟客至,象王行处少人知。
无情也解通消息,荔子先红向北枝。
江山烟雨归名邈,今古晴阴互转移。
兔径拓开迟客至,象王行处少人知。
无情也解通消息,荔子先红向北枝。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自然和谐的画面。诗人以“境静人閒性所宜”开篇,点明了环境的清幽与内心的平和相得益彰,居住于此,无需追问时间的流逝,仿佛与世隔绝,达到了心灵的自由状态。
接着,“住来遑问此何时”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脱世俗、与时间无关的生活态度。江山烟雨与晴阴的交替,象征着自然界的无常变化,同时也隐喻着人生的起伏不定,但无论外界如何变迁,内心总能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
“兔径拓开迟客至,象王行处少人知”两句,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兔径象征着一条通往内心深处的幽径,只有少数人能够寻得;象王行处则暗示了高人隐士的行踪,不为世人所熟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神秘与独特,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远离尘嚣、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最后,“无情也解通消息,荔子先红向北枝”以“无情”之物——荔枝为例,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即使在“无情”的状态下,荔枝也能感知季节的变化,率先在北方的枝头绽放红色。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也寓意着即使在看似冷漠的环境中,生命依然能够感知并适应外界的变化,展现出生命的韧性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超然物外境界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生命内在力量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