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手坎阱中,寘之云梦泽
出处:《谢孟都宪时元四首》
明 · 孙绪
淮阴非萧相,竟作逋逃客。
世无汾阳王,谁矜李太白。
援手坎阱中,寘之云梦泽。
勋名登庙堂,休光照简册。
感此国士知,一死安足惜。
世无汾阳王,谁矜李太白。
援手坎阱中,寘之云梦泽。
勋名登庙堂,休光照简册。
感此国士知,一死安足惜。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淮阴侯与萧何,以及李太白与汾阳王,表达了对知遇之恩的深刻感慨。诗人以“淮阴非萧相,竟作逋逃客”开篇,暗喻人才在未被赏识时的无奈与孤独,如同逃亡者一般。接着,“世无汾阳王,谁矜李太白”两句,进一步强调了知遇之重要性,没有伯乐般的领袖,天才如李白也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与尊重。
“援手坎阱中,寘之云梦泽”描绘了发现并提拔人才的过程,如同从困境中伸出援手,将人才安置于广阔的天地之中,给予施展才华的空间。这种比喻形象地展现了领导者对于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勋名登庙堂,休光照简册”则赞美了人才在得到赏识后所取得的成就,他们的功绩被载入史册,成为国家的骄傲。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对领导者慧眼识人的肯定。
最后,“感此国士知,一死安足惜”表达了对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觉得值得。这种情感体现了对真正理解与赏识自己的人的深深敬意和感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对比和象征性的描述,深刻表达了对知遇之恩的珍视和对人才价值的肯定,同时也体现了对领导者识人用人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