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漫得来元不偶,总然称借亦何惭
出处:《题吴白楼借屋卷》
明 · 边贡
草围亭树竹围庵,十载真成故事谈。
忽漫得来元不偶,总然称借亦何惭。
诗篇旧已传都下,画笔今须倩鲁南。
却过昔游寻往迹,月中门巷几留骖。
忽漫得来元不偶,总然称借亦何惭。
诗篇旧已传都下,画笔今须倩鲁南。
却过昔游寻往迹,月中门巷几留骖。
鉴赏
这首明代边贡所作的《题吴白楼借屋卷》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友人吴白楼借居经历的感慨与追忆。
首联“草围亭树竹围庵,十载真成故事谈”,开篇即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草木环绕的亭台与竹林中的小屋,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幽深的氛围。十载光阴,这段借居的经历仿佛成了流传的故事,蕴含着时间的沉淀与回忆的厚重。
颔联“忽漫得来元不偶,总然称借亦何惭”,转折处表达了对偶然相遇的感慨,以及对借居生活的态度。虽然看似不期而遇,但这种生活状态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其必然性。对于借居,诗人并未感到羞愧或遗憾,反而在其中找到了某种价值和意义。
颈联“诗篇旧已传都下,画笔今须倩鲁南”,转而提及吴白楼的才华与名声。他的诗篇早已在京城传颂,而今,他的画艺也需要得到鲁南的赞誉与认可。这里不仅赞扬了吴白楼的艺术成就,也暗示了他作品的广泛影响力。
尾联“却过昔游寻往迹,月中门巷几留骖”收束全诗,诗人回顾过往,想象着再次经过曾经游历的地方,月光下的门巷中,留下了多少马车的痕迹。这一句既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也是对友情与艺术追求的深情寄寓。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构建,展现了诗人对友人吴白楼借居经历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艺术、友情和时光流转的思考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