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云古闻人,当为何代士
出处:《斋中读书十二首 其七》
清末民国初 · 曹家达
左氏传春秋,道在阐经旨。
鲁事并称我,灼然为鲁史。
巧言并足恭,实同圣人耻。
宋儒好异说,乃曰彼非是。
别有古闻人,名同偶然耳。
彼实羞巧言,胡更巧言拟。
不知史官例,据实以为纪。
载笔详辞令,何用辨臧否。
禹鼎铸神奸,岂为心所喜。
彼云古闻人,当为何代士。
既非冥漠君,宁独无居里。
漆园荒唐辞,乃出程夫子。
鲁事并称我,灼然为鲁史。
巧言并足恭,实同圣人耻。
宋儒好异说,乃曰彼非是。
别有古闻人,名同偶然耳。
彼实羞巧言,胡更巧言拟。
不知史官例,据实以为纪。
载笔详辞令,何用辨臧否。
禹鼎铸神奸,岂为心所喜。
彼云古闻人,当为何代士。
既非冥漠君,宁独无居里。
漆园荒唐辞,乃出程夫子。
鉴赏
这首诗探讨了历史记载与儒家伦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古代人物的不同解读。诗人通过对比《左传》中对鲁国事件的记载与宋儒对这些事件的不同解释,表达了对历史真实性的重视和对学术观点多样性的思考。
诗中提到,《左传》作为春秋时期的经典文献,承载着历史的真实性和儒家的道德准则。诗人强调了历史记录者应当基于事实进行记载,不应因个人喜好而有所偏颇。同时,诗人批判了宋儒对历史事件的异说,认为这种偏离事实的解读是对圣人耻辱的冒犯。
进一步地,诗人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人物“古闻人”,这个名称可能象征着那些试图以虚构或不实之词来影响历史记载的人。诗人指出,即使这样的“古闻人”存在,他们也应受到与真正圣人相同的尊重和评价,不应因其行为而被赋予特殊的地位。
最后,诗人引用了庄子(漆园)的寓言故事,以及程颐(程夫子)的哲学思想,旨在说明历史记载与道德原则之间的关联,以及不同学派观点的相互影响。通过这些引用,诗人探讨了如何在复杂的历史叙述中保持客观性和道德立场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真实性、道德伦理以及学术观点多样性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与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