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出处:《题金山寺回文体》
宋 · 苏轼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注释
暗浪:暗涌的波浪。渔舟:打鱼的小船。
松径:松树覆盖的小路。
石波:石头上泛起的波纹。
迢迢:遥远的样子。
霭霭:云雾缭绕的样子。
鸥轻:鸥鸟轻盈地飞翔。
翻译
潮水随着暗涌的浪涛,像雪山倾覆一般壮观,远方的渔舟在明亮的月光下垂钓。桥对着寺庙大门,旁边有条小径通向松林,栏杆正对着清澈的泉眼和石波荡漾的水面。
清晨,绿色的树木映照着江天,傍晚时分,红霞映照着晴朗的天空,夕阳西下。
远远望去,四周的云彩与水面相接,无数的碧绿山峰上,几只鸥鸟轻轻飞翔。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春景图。诗中运用鲜明的意象和流畅的笔触,把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之中。
“潮随暗浪雪山倾”一句,以动态的角度描绘了波涛连绵、山势蜿蜒的壮丽景象,展现了江水对岸的变化万千。"远浦渔舟钓月明"则通过渔人的夜钓,把月亮映照在水面上的宁静与和谐传递给读者。
"桥对寺门松径小"中的“桥”和“寺门”,构建了一个古朴而安详的场景,而“槛当泉眼石波清”则通过泉水的清澈,强化了整体环境的宁静与纯净。
"迢迢绿树江天晓"中,“迢迢”的用法形象地表达了春日早晨绿意盎然的景色,而“霭霭红霞晚日晴”则捕捉到了傍晚时分,红霞满天的美丽画面。
最后两句"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展现了诗人在高处远眺的视角,以及对山水景观的深刻感受。这里的“碧峰”和“鸥轻”,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更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心境。
苏轼以其精湛的笔法,将金山寺的春日风光勾勒得淋漓尽致,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切情感和哲学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一种心灵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