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树阴薄,时见下饥禽
出处:《郦山道院》
清 · 张宗泰
郦山山下路,仙居幽可寻。
万木环古观,秋老犹阴森。
我来日已昃,铃铎閟清音。
天寒树阴薄,时见下饥禽。
道人三五辈,痴坐兀似瘖。
抠衣登层阁,延眺涤烦襟。
山风悠然至,诗对遥峰吟。
万木环古观,秋老犹阴森。
我来日已昃,铃铎閟清音。
天寒树阴薄,时见下饥禽。
道人三五辈,痴坐兀似瘖。
抠衣登层阁,延眺涤烦襟。
山风悠然至,诗对遥峰吟。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张宗泰的《郦山道院》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山中隐修景象。首句“郦山山下路,仙居幽可寻”,点出诗人探寻仙人踪迹的旅程,暗示了道院所在之地的神秘与超凡。接下来,“万木环古观,秋老犹阴森”描绘了道院四周被茂密的树木环绕,即便秋季已深,依然保持着一种阴凉而宁静的气氛。
“我来日已昃,铃铎閟清音”写诗人抵达时已是午后,道院中的铃铛声也显得格外清脆,但因时间已晚而显得寂静。接着,“天寒树阴薄,时见下饥禽”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冷寂,偶尔能听到饥饿的飞鸟觅食的声音。
“道人三五辈,痴坐兀似瘖”描绘了道人们静静地坐着,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声无息。诗人“抠衣登层阁,延眺涤烦襟”则通过登高远望,让心灵得到洗涤,暂时忘却尘世烦恼。最后,“山风悠然至,诗对遥峰吟”以山风和对山峰的吟诗作结,展现出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境悠然。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郦山道院的清幽环境和修行者的生活状态,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深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