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曾失所,衰暮欲何依
出处:《代村中老人答》
唐 · 李端
京洛风尘后,村乡烟火稀。
少年曾失所,衰暮欲何依。
夜静临江哭,天寒踏雪归。
时清应不见,言罢泪盈衣。
少年曾失所,衰暮欲何依。
夜静临江哭,天寒踏雪归。
时清应不见,言罢泪盈衣。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京洛:京都洛阳。风尘:社会动荡或战乱。
村乡:乡村。
烟火稀:人烟稀少。
少年:年轻的时期。
失所:无处安身。
衰暮:晚年。
何依:何处寻求依靠。
夜静:夜晚寂静。
临江哭:对着江水哭泣。
天寒:天气寒冷。
踏雪归:踏雪回家。
时清:时局安宁。
不见:无人理解。
言罢:说完之后。
泪盈衣:泪水打湿了衣服。
翻译
经历京都洛阳的风尘之后,乡村的烟火气显得稀疏。年轻时曾无处安身,如今垂暮之年更不知何处寻求依靠。
夜晚寂静,我对着江水哭泣,天气寒冷,踏着雪花回家。
时局安宁,或许已无人能理解我的悲苦,说完这些话,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沉的乡愁和对生活困顿的无奈。诗人通过“京洛风尘后,村乡烟火稀”一句,勾勒出一个时代动荡、社会变迁的背景,而“少年曾失所”则透露出诗人个人的不幸遭遇和迷茫的心境。“衰暮欲何依”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无着的忧虑。
夜晚的寂静中,诗人在江边哭泣,这种情景常见于古代文人表达悲凉情感的场景。而“天寒踏雪归”则增添了一份艰难和凄凉,可能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样经历了严冬的考验。
最后两句,“时清应不见,言罢泪盈衣”,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无法重现的无奈,以及话语背后的深情和哀伤。泪水湿润了衣襟,是诗人心中积压的情感得以释放的一种形象。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遭遇的描述,表现出一种淡泊寂寞而又充满深情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