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古道傍,依依闻哭声
出处:《道傍儿》
宋 · 黎廷瑞
落日古道傍,依依闻哭声。
云是田舍儿,垂髫才九龄。
前母久已没,后母无复情。
饥寒夙所更,驱役不得停。
甫课南山樵,又督西畴耕。
早汲或至晏,夕舂恒达明。
曾何少懈怠,动辄遭笞刑。
斑斑肤无完,恍恍神不宁。
命也可奈何,怨辞安敢形。
但愿后母心,回慈念孤生。
迟我齿力壮,与母供使令。
余闻重叹息,为汝双涕零。
凭谁弦履霜,弹与汝母听。
云是田舍儿,垂髫才九龄。
前母久已没,后母无复情。
饥寒夙所更,驱役不得停。
甫课南山樵,又督西畴耕。
早汲或至晏,夕舂恒达明。
曾何少懈怠,动辄遭笞刑。
斑斑肤无完,恍恍神不宁。
命也可奈何,怨辞安敢形。
但愿后母心,回慈念孤生。
迟我齿力壮,与母供使令。
余闻重叹息,为汝双涕零。
凭谁弦履霜,弹与汝母听。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古道旁遭遇困境的小孩,他的生活艰辛,主要体现在幼小年纪便要承担起繁重的农活。田舍儿九岁丧父,后母对其冷漠无情,他饱受饥饿寒冷,每日早出晚归砍柴耕作,稍有懈怠便遭受鞭打。他的身体伤痕累累,精神疲惫,却不敢表达怨言。诗人黎廷瑞深感同情,希望后母能回心转意,待他如亲生,等他长大后再为母亲效力。诗人对孩子的悲惨境遇深感痛心,写下此诗,希望能有人以琴弦奏响这哀愁,让其母听见,以引起她的怜悯。整首诗情感深沉,展现了古代社会底层儿童的苦难生活,以及诗人对弱者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