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然甚有惭羊脾,老矣何曾识蟹肠
出处:《对木犀》
宋 · 张埴
楚山秋色半凄凉,谁与炊成万粟黄。
明月尚在天上本,西风未了世间香。
猝然甚有惭羊脾,老矣何曾识蟹肠。
若得一株红照几,白头今夕醉柴桑。
明月尚在天上本,西风未了世间香。
猝然甚有惭羊脾,老矣何曾识蟹肠。
若得一株红照几,白头今夕醉柴桑。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楚山:泛指南方的山,这里可能特指某地的山脉。万粟黄:形容遍地金黄的稻谷。
惭羊脾:比喻突然的自我反省或惭愧,羊脾原指羊的内脏,这里借代。
蟹肠:蟹的内脏,象征美食或精致的生活。
柴桑:古代地名,这里代指诗人隐居的地方。
翻译
秋天的楚山景色显得有些凄清,谁能煮出满眼金黄的稻谷。明亮的月亮依然高悬天际,西风吹过,带来人间的种种香气。
突然间感到羞愧,如同羊脾一般,年老了从未真正品味过蟹的美味。
如果能有一株红花照亮眼前,今晚我愿在柴桑醉倒,度过这白头之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秋日的凄凉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开头两句“楚山秋色半凄凉,谁与炊成万粟黄”勾勒出一个秋意浓重的画面,似乎在反问时间的流逝以及岁月的积累。
接下来的“明月尚在天上本,西风未了世间香”则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于永恒与短暂的思考。诗人通过月亮和西风,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感。
中间两句“猝然甚有惭羊脾,老矣何曾识蟹肠”则是诗人自我反省之语,表达了对于过去未能识别世事的遗憾,以及面对生命流逝时的无力感。
最后两句“若得一株红照几,白头今夕醉柴桑”则是一种寄托和愿望。诗人希望即使年华已老,也能在某种美好的东西(如那株红色的花朵)中找到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欢愉也好。
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