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师不患无高弟,大匠何尝有弃材
出处:《送方善夫赴鹭洲山长二首 其二》
宋 · 刘克庄
柴门病后少曾开,今日人扶出郭来。
君奉潘舆贫亦乐,我贪汉橐老犹呆。
明师不患无高弟,大匠何尝有弃材。
若见蓬仙烦问讯,掉头一去几时回。
君奉潘舆贫亦乐,我贪汉橐老犹呆。
明师不患无高弟,大匠何尝有弃材。
若见蓬仙烦问讯,掉头一去几时回。
注释
柴门:简陋的门。病后:生病之后。
郭:城郭,城市边缘。
君:你,指对方。
潘舆:简易的车子。
贫亦乐:在贫困中也感到快乐。
我:指诗人自己。
汉橐:古代盛物的袋子,这里指行李。
老犹呆:年老但仍然痴傻。
明师:优秀的老师。
高弟:杰出的学生。
弃材:被遗弃的有用之才。
蓬仙:传说中的仙人。
烦问讯:请代为问候。
掉头:回头。
几时回:何时能回来。
翻译
病后柴门很少打开,今日需人搀扶出城外。即使贫穷,你仍乐意乘坐简陋的车,我年迈却仍痴傻地享受这份陪伴。
优秀的老师不怕没有杰出的学生,高明的工匠从不遗弃可用之材。
如果见到仙人,请代我问候,不知何时能再回来。
鉴赏
此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所作,名为《送方善夫赴鹭洲山长二首(其二)》。这是一首表达对友人离别之情和人生哲理的诗歌。
“柴门病后少曾开,今日人扶出郭来。”
此两句描写了诗人的生活状态,由于疾病缠身,家中的柴门很少打开,今天在他人的搀扶下才终于走出了城郭,这显示了作者长期的闭塞与孤立,以及对外界的渴望和依赖。
“君奉潘舆贫亦乐,我贪汉橐老犹呆。”
这里借用了历史上两位隐逸之士——潘岳和汉文帝,表达了诗人对于淡泊名利、安于清贫的向往。潘岳虽然穷困但仍然快乐自得,而自己即使年老,也还沉迷于物质享受没有醒悟。
“明师不患无高弟,大匠何尝有弃材。”
这两句用比喻手法,意在强调真正的智者和艺术家不会因为缺乏优秀的学生或材料而感到困扰。这里暗含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意,认为方善夫是难得的人才。
“若见蓬仙烦问讯,掉头一去几时回。”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离别的惆怅和不舍,以及对未来的无限牵挂。蓬莱仙山在中国传说中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若见”意味着如果有机会遇到,那里的人会询问消息;“掉头一去几时回”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离别后的思念,担心友人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对生活态度的自省,以及对未来的渺茫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