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蜩与鸠,睨鲲化为鹏
出处:《赠刘宗道自金陵来游茅峰》
宋末元初 · 陆文圭
君家汴水阳,吊古游秣陵。
秦淮映江月,历代几废兴。
古人所树立,今人愧未能。
嗟我搔白发,空斋对书灯。
邂逅接馀论,谈笑得良朋。
我如蜩与鸠,睨鲲化为鹏。
岁晏落蓬蒿,安得齐飞腾。
东望积金峰,春游记吾曾。
鹤仙迟子来,丹井?寒冰。
秦淮映江月,历代几废兴。
古人所树立,今人愧未能。
嗟我搔白发,空斋对书灯。
邂逅接馀论,谈笑得良朋。
我如蜩与鸠,睨鲲化为鹏。
岁晏落蓬蒿,安得齐飞腾。
东望积金峰,春游记吾曾。
鹤仙迟子来,丹井?寒冰。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末期诗人陆文圭的作品《赠刘宗道自金陵来游茅峰》。诗人以朋友刘宗道从金陵(今南京)来访,共游茅峰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个人感慨以及友情的珍视。
首句“君家汴水阳,吊古游秣陵”描绘了友人来自历史文化名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而诗人则在秣陵(南京)怀古,流露出对历史遗迹的凭吊之情。接下来,“秦淮映江月,历代几废兴”通过秦淮河的月色,寓言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经朝代更迭,见证了无数兴衰。
“古人所树立,今人愧未能”表达了诗人对前人成就的敬仰,同时也暗含对自己未能像古人那样有所建树的自谦。诗人感叹自己年事已高,只能在空斋中对着书灯度过,“嗟我搔白发,空斋对书灯”。
“邂逅接馀论,谈笑得良朋”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相逢的喜悦,以及通过交谈收获了知己的欣慰。诗人以“我如蜩与鸠,睨鲲化为鹏”比喻自己和友人之间的友情,希望能一同振翅高飞,但又感叹时运不济,如同秋后的蓬蒿,难以展翅。
最后两句“东望积金峰,春游记吾曾”回忆起曾经的春游经历,而“鹤仙迟子来,丹井?寒冰”则以仙鹤和丹井的意象,期待友人如仙鹤般翩然而至,共享清冷的井水,寓意深厚的友谊。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宋末元初文人墨客的风雅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