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我乘归船来,引缆行木末全文

我乘归船来,引缆行木末

出处:《泰山发秋潦
元 · 揭祐民
泰山发秋潦,东鲁数州没。
及兹黄河交,南徐更汤割。
我乘归船来,引缆行木末
高原尚为沈,低土焉得遏。
夜来泊溪岸,寒螀啼冷月。
鸿雁无宁宅,蛟蜃有深窟。
秋成一月浸,百草俱烂物。
客中视此意,忧事贯华发。
茫茫下双洪,寥落寸心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元代诗人揭祐民在泰山地区遭遇秋季洪水后的所见所感。开篇即以“泰山发秋潦,东鲁数州没”点明了洪水的肆虐,紧接着“及兹黄河交,南徐更汤割”进一步渲染了洪水泛滥的情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水灾肆虐、生灵涂炭的悲惨世界。

“我乘归船来,引缆行木末”一句,诗人以第一人称视角,描述了自己乘坐归船,穿行于洪水之中的情景,既表现了对自然灾难的无奈,也透露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接下来的“高原尚为沈,低土焉得遏”则通过对比,强调了洪水的威力,无论高处还是低地,都无法阻挡其前进的脚步。

“夜来泊溪岸,寒螀啼冷月”描绘了夜晚的凄凉景象,寒蝉在冷月下哀鸣,营造了一种孤寂、悲凉的氛围。而“鸿雁无宁宅,蛟蜃有深窟”则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动荡不安生活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忧虑。

“秋成一月浸,百草俱烂物”进一步描绘了洪水带来的破坏,一个月的时间就让丰收的景象化为泡影,百草凋零,万物枯萎,展现了洪水对自然生态的巨大破坏力。最后,“客中视此意,忧事贯华发”表达了诗人面对灾情时的深深忧虑,以及由此产生的白发苍苍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灾难的深刻描绘,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深切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