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版原文
涛波襄陵尚霖雨,龙伯不省田家苦。
官中出镪瘗流尸,内地之民无宅土。
京邑本根枝外邦,渠侬枵虚闯官仓。
流亡可饱骨可肉,县官仁爱吏慈祥。
古来畏天灾无小,迄令百颦馀一笑。
阳愆阴伏谁致此,共说群憸投有昊。
一昨雩祷饭不荤,神祠佛屋香炷氲。
霓望朝昏耐跼蹐,风传真赝长纷纭。
我归得同郡人乐,愍农喜雨收奇作。
想摩鲸牙凌浩荡,更穿月胁翔辽邈。
吾帮不熟农告功,溜匙云子行沾侬。
小儿解谢倩人诮,搜镌径欲分吾穷。
乃公拙无尺一召,他日当归有先当。
耕牛先后计未失,谁谓山林迹如扫。
世人二五不知十,赴争夺场不遗力。
分表营营竟何补,截趾适屦山藏泽。
黄堂诗老民所天,秋来衢路有醉眠。
乐职未赋吾歉然,人言此笔须臞仙。
小草可录寸有长,会从之游据胡床。
蜂腰鹤膝容探汤,借儿茹胾升公堂。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诗人陈造读师文(可能是同僚或郡守)的喜雨诗后,深受触动,也以诗回应。诗中首先提到洪水泛滥,百姓遭受苦难,官府虽有所救济,但问题仍未根本解决。接着,诗人批评京城之人不顾民间疾苦,甚至有人侵吞官粮,而地方官员则展现出仁爱与公正,使得流离失所的人得以温饱。
诗人感慨自然灾害的严重性,认为上天降灾并非小事,而今人们只能苦笑面对。在祈雨之后,虽然暂时有了片刻安宁,但人心的欺诈与纷争依然不断。诗人回到故乡,目睹农民因丰收而喜悦,自己也感到欣慰,想象着能像师文那样写出豪放的诗篇。
诗中还表达了对师文诗歌才华的赞赏,认为他的作品如同瘦仙之作,清新脱俗。诗人表示自己虽然未能写出这样的佳作,但仍希望能与师文一同饮酒论诗,享受简朴的生活。最后,诗人批评社会上的人们过于贪婪,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生活的本质,表达了对淳朴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也有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