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随风作雾雨,湿人巾履满庭前
投竿来泊丹崖下,得与崖翁尽一欢。
丹崖之亭当石颠,破竹半山引寒泉。
泉流掩映在木杪,有若白鸟飞林间。
往往随风作雾雨,湿人巾履满庭前。
丹崖翁,爱丹崖,弃官几年崖下家。
儿孙棹船抱酒瓮,醉里长歌挥钓车。
吾将求退与翁游,学翁歌醉在鱼舟。
官吏随人往未得,却望丹崖惭复羞。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扁舟:小船。泷口:水流湍急的河口。
春水:春季上涨的河水。
湍泷:水流湍急的样子。
上水:逆流而上。
投竿:放下钓鱼竿,指停泊休息。
丹崖:红色的悬崖。
崖翁:住在悬崖边的老翁。
丹崖之亭:建在红崖上的亭子。
石颠:石头的顶端,这里指山顶。
破竹:劈开的竹子,此处指竹管。
寒泉:清冷的泉水。
泉流:流动的泉水。
木杪:树梢。
白鸟:白色的鸟,这里形容泉水的动态美。
雾雨:细雨蒙蒙如雾。
巾履:头巾和鞋子,泛指衣物。
弃官:辞去官职。
崖下家:在悬崖下安家。
棹船:划船。
酒瓮:装酒的大坛子。
钓车:钓鱼的工具,这里比喻为生活的乐趣。
求退:寻求退隐。
鱼舟:捕鱼的小船,代指渔隐生活。
官吏:官员们。
随人往:跟随自己一同前往。
却望:回头望。
惭复羞:既惭愧又羞耻。
翻译
小船想要驶达湍急的泷口,春天涨水时上行实在艰难。放下渔竿停泊在红崖之下,有幸和崖边老翁共享欢乐时光。
红崖上的亭子矗立于石峰之巅,破开的竹管从半山引来清冽的寒泉。
泉水在树梢间流淌,隐约可见,宛如白鸟在林中飞翔。
常常随风化作蒙蒙细雨,湿润了人的衣帽,洒满整个庭院。
红崖老翁热爱红崖,几年前辞官在此安家。
儿孙划船携酒而来,醉意中高歌,手挥钓竿如同驾驭车辆。
我渴望退休后与老翁为伴,学习他歌中醉意,享受渔舟之乐。
想让官吏随我同往却未能如愿,回望红崖,心中满是惭愧与羞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隐士生活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淡远,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清净生活的热爱。
开篇“扁舟欲到泷口湍,春水湍泷上水难”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日江水泛滥、舟行艰难的画面,设置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紧接着,“投竿来泊丹崖下,得与崖翁尽一欢”则交代了诗人到达隐士所居之地,与其共度欢乐时光。
“丹崖之亭当石颠,破竹半山引寒泉”描绘了丹崖翁的居所,其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相融。而“泉流掩映在木杪,有若白鸟飞林间”则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泉水流过树梢之间,如同白鸟穿梭于林间的美丽景象。
接下来的“往往随风作雾雨,湿人巾履满庭前”表达了隐士所居之地常伴有细雨湿润,庭院中充满了雨水。紧接着,“丹崖翁,爱丹崖,弃官几年崖下家”则揭示了隐士对这片山水的深厚情感和他放弃世俗职位、选择在此定居的决心。
“儿孙棹船抱酒瓮,醉里长歌挥钓车”描绘了隐士家庭温馨和谐的生活画面,以及他们对酒宴欢乐的享受。末尾,“吾将求退与翁游,学翁歌醉在鱼舟”表达了诗人自己也想要退出尘世,与丹崖翁一同游历山水,学习隐士那种自由自在、醉心于自然之中的生活态度。
最后,“官吏随人往未得,卻望丹崖惭复羞”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内心深处的自责与羞愧。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和对隐士生活的赞美,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