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君王识名姓,烟波惭愧旧渔家
出处:《殿试罢赋》
元 · 宋本
玉堂松桧带晨霞,遥望宸严共拜嘉。
逢掖诸生袍立鹄,未央清问墨翻鸦。
扶摇九万风斯下,礼乐三千日未斜。
从此君王识名姓,烟波惭愧旧渔家。
逢掖诸生袍立鹄,未央清问墨翻鸦。
扶摇九万风斯下,礼乐三千日未斜。
从此君王识名姓,烟波惭愧旧渔家。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宋本的《殿试罢赋》描绘了科举考试结束后,新进士们在皇宫前的场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殿试后的喜悦与荣耀。
首句“玉堂松桧带晨霞”,以“玉堂”象征皇宫,松桧则为高洁之树,晨霞则为美好景象,整体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祥和的氛围。接着,“遥望宸严共拜嘉”,描述了考生们对皇帝的敬仰之情,以及他们共同的喜悦。
“逢掖诸生袍立鹄”一句,通过“逢掖”(古代读书人的服饰)和“鹄”(天鹅,象征纯洁),形象地描绘了考生们的装束和气质,同时也暗示了他们纯洁的心志和对知识的追求。
“未央清问墨翻鸦”中的“未央”指皇宫,此处借指殿试现场,“清问”意味着皇帝的询问,而“墨翻鸦”则是形容考生们奋笔疾书的情景,墨水如同飞舞的乌鸦,生动地展现了考场上的紧张与激烈。
“扶摇九万风斯下”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比喻新进士们通过殿试,如同大鹏展翅,一飞冲天,成功步入仕途。“礼乐三千日未斜”则表达了新进士们在皇帝面前展示才华,享受着礼乐的盛宴,时间仿佛静止,美好而短暂。
最后,“从此君王识名姓,烟波惭愧旧渔家”两句,点明了科举考试对于个人命运的改变,新进士们从此受到皇室的赏识,而他们也感念自己的出身,对过往的平凡生活表示谦逊与感激。整首诗不仅赞美了科举制度的公平与荣耀,也体现了个人成长与社会变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