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无一区宅,耕无一亩田
出处:《读王尼传》
宋 · 王灼
处世常多忧,政坐口复牵。
谁能百无营,饮露如寒蝉。
原野足饿殍,山泽漫臞仙。
作计苦不早,身穷乃怨天。
刘石扰河洛,孝孙方南迁。
庇无一区宅,耕无一亩田。
牛车不自救,枯骸枕道边。
君看董与葛,见几预著鞭。
智虑故不同,祸福仍相悬。
关辅已荆棘,江淮复戎旃。
吾生亦可料,速办买山钱。
谁能百无营,饮露如寒蝉。
原野足饿殍,山泽漫臞仙。
作计苦不早,身穷乃怨天。
刘石扰河洛,孝孙方南迁。
庇无一区宅,耕无一亩田。
牛车不自救,枯骸枕道边。
君看董与葛,见几预著鞭。
智虑故不同,祸福仍相悬。
关辅已荆棘,江淮复戎旃。
吾生亦可料,速办买山钱。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忧:忧虑。政:只。
营:欲望。
寒蝉:比喻清贫的人。
饿殍:饿死的人。
臞仙:形容瘦削的隐士。
身穷:身处困境。
刘石:指历史上的人物,此处泛指乱世。
河洛:黄河和洛水流域,代指中原地区。
孝孙:可能指逃避战乱的人。
董与葛:董卓和曹操,历史人物。
预著鞭:预先有所预见。
悬:对比鲜明,悬殊。
荆棘:比喻困难和险阻。
戎旃:军旗,代指战争。
料:预料,预测。
翻译
在世间常常忧虑,只因言语又牵扯不断。谁能毫无欲望,像寒蝉一样只饮露水。
田野间满是饿死的人,山林中隐居者众多。
计划太迟,等到身陷困境才怨天尤人。
刘石之乱波及河洛,孝孙正向南方迁移。
没有一处遮蔽的住所,连一亩田地都没有。
连牛车都无法自保,只能让枯骨枕于路边。
你看董卓和曹操,他们的智慧预见了未来。
智谋有别,灾祸与幸福却紧密相连。
关中地区已是荒凉,江南又陷入战乱。
人生结局早已注定,赶紧筹钱买山隐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的困顿与无奈。开篇"处世常多忧,政坐口复牵"表达了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和政治局势时所感到的忧虑和束缚。接着"谁能百无营,饮露如寒蝉"则是对那些能够超脱尘世、无欲无求之人的一种向往,但这种境界在现实中难以企及。
"原野足饿殍,山泽漫臞仙"描绘了一种荒凉的自然景象,其中"饿殍"和"臞仙"都带有饥饿和贫困的意味,这可能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隐喻。"作计苦不早,身穷乃怨天"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过往未能及时筹划未来而感到痛苦,并因此陷入贫困之境,对天命产生埋怨。
"刘石扰河洛,孝孙方南迁"可能是对历史事件的某种暗示,而"庇无一区宅,耕无一亩田"则直接反映了作者个人的生活困境,无处栖身,也无土地可耕。"牛车不自救,枯骸枕道边"形象地描绘了一种绝望和无力回天的状态。
"君看董与葛,见几预著鞭"可能是在提醒某人注意历史上的某些教训,而"智虑故不同,祸福仍相悬"则是对不同人群面对同一事件时所持态度和命运差异的反思。"关辅已荆棘,江淮复戎旃"可能是在描述边疆动乱的景象。
最后"吾生亦可料,速办买山钱"则是作者在表达一种对未来不可预测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想要逃离现实困境、寻求心灵寄托的愿望。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复,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