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尽是一乘法,无同亦无别全文

尽是一乘法,无同亦无别

宋 · 释居简
七卷六万言,十指一滴血。
尽是一乘法,无同亦无别
看佗禅讲相讥剑佩,大似羊鹿强分途辙。
尽教他火宅前各自东西,更休说化城中普请超越。
汝但逐字写过,逐字点发,一点著一点,一丿著一丿。
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

鉴赏

这首诗《行者刺血写莲经求度》是宋代僧人释居简所作,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了行者为了修行不遗余力的精神。

诗中“七卷六万言,十指一滴血”描绘了行者在刺血写经的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牺牲。七卷经文,六万言的书写量,每一字都凝聚着行者的汗水与心血,十指因长时间的书写而满是伤痕,甚至流出了鲜血。这种对佛法的虔诚追求,体现了行者对修行的执着与坚定。

“尽是一乘法,无同亦无别”则表达了佛法的普遍性和统一性,无论修行者处于何种状态,所修之法都是同一的,没有高下之分。这反映了佛教中“众生平等”的核心理念。

“看佗禅讲相讥剑佩,大似羊鹿强分途辙”这一句,通过比喻手法,指出不同修行方式之间的争论和对立,就像羊和鹿强行区分道路一样,显得多余且无意义。强调了修行过程中应摒弃外在形式的争执,专注于内心的修行。

“尽教他火宅前各自东西,更休说化城中普请超越”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道路并非单一,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无需强求一致。同时,也提醒修行者不应过于追求超越他人,而应专注于自我提升。

“汝但逐字写过,逐字点发,一点著一点,一丿著一丿”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的细节与专注,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不容忽视,这是修行的基础。

“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就是最有效的。无论是以比丘的身份还是其他形式,只要能引导自己走向解脱,便是正确的道路。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释居简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者精神世界的细腻描绘,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宗教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