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出处:《石塔寺,并引》
宋 · 苏轼
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
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
何为二十年,记忆作此讪。
斋厨养若人,无益祇贻患。
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
何为二十年,记忆作此讪。
斋厨养若人,无益祇贻患。
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注释
饥眼:饥饿的眼睛。眩:模糊不清。
东西:指方向或视觉上的模糊。
诗肠:写诗的心思。
忘早晏:忘记早晚。
虽:虽然。
知:知道。
灯:灯火。
是:是。
火:火源。
不悟:不明白。
钟:钟声。
非:不是。
饭:饭食。
山僧:山中的僧人。
异:不同于。
漂母:漂母,古代故事中接济落难者的妇人。
但:只是。
供:提供。
一莞:微微一笑。
何为:为何。
讪:嘲笑。
斋厨:斋堂厨房。
养:供养。
若人:那样的人。
无益:没有益处。
祇:只。
贻患:带来麻烦。
乃知:这才明白。
饭后钟:饭后的钟声。
阇黎:和尚。
盖:大概,表示推测。
具眼:有独到的眼光。
翻译
饥饿的目光看东西都模糊不清,写诗的心思让我忘记了早晚。虽然我明白灯是照明的火源,却没想到钟声并非饭食的信号。
山中的僧人不同于漂母,他们只提供短暂的微笑。
为何过了二十年,我还记得这样的嘲笑?
斋堂厨房供养的人,实际上并无益处,只会带来麻烦。
这才明白,饭后的钟声提醒,原来是和尚有独到的眼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饥饿中对食物的渴望与错觉,以及对过去记忆的反思。诗人以饥眼眩视东西,连诗思也被忽略,表达了极度渴望食物的心情。"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则写出了在极度饥饿中,对任何可能成为食物的东西都产生错觉,但又明白事实上它们并不能充饥。
接下来的"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诗人提到了山中的和尚对待食物的态度,以及他自己的困境,只能得到一点点食物。"何为二十年,记忆作此讪"则是诗人反思过去二十年的生活,这些回忆如今却变成了嘲笑。
最后两句"斋厨养若人,无益祇贻患。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表达了即便是在寺庙中供奉的食物,也成为了无用的累赘,最终导致了痛苦。而当饭菜摆在面前,那些原本令人困惑的事物都变得清晰可辨。
整首诗通过对饥饿和食物的渴望,以及对过去记忆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