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深蛙鸣池,苔滋蜗篆壁
出处:《寄费舜臣印月潭三首》
明 · 袁华
户有读书声,门多车辙迹。
丈夫岂长贫,一椽聊止息。
草深蛙鸣池,苔滋蜗篆壁。
俯怜东逝波,仰羡南飞翼。
会心不在远,佳处辄终日。
玉子落文枰,锦囊出缃帙。
相过南山僧,戒律谨三尺。
何如尉迟子,酒肉破孤寂。
丈夫岂长贫,一椽聊止息。
草深蛙鸣池,苔滋蜗篆壁。
俯怜东逝波,仰羡南飞翼。
会心不在远,佳处辄终日。
玉子落文枰,锦囊出缃帙。
相过南山僧,戒律谨三尺。
何如尉迟子,酒肉破孤寂。
鉴赏
这首明代袁华的诗《寄费舜臣印月潭三首(其一)》描绘了一幅文人生活的画面。首句“户有读书声”展现了主人家书香门第的氛围,而“门多车辙迹”则暗示了客人频繁来访,生活并不贫寒。诗人感慨“丈夫岂长贫”,表达对富贵的期待,同时借“一椽聊止息”表达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接下来,诗人通过自然景物“草深蛙鸣池,苔滋蜗篆壁”寓言人生短暂与静谧,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他羡慕“南飞翼”的自由,又意识到“会心不在远,佳处辄终日”,表明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事物的沉醉。
诗中提到的“玉子落文枰,锦囊出缃帙”是文人雅趣,意指棋局上的较量和书卷的翻阅,体现了主人的闲暇时光。诗人邀请朋友“相过南山僧”,强调对方品格高尚,遵循戒律,但同时也以尉迟子为例,表达了对世俗欢乐、打破孤独寂寥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展现出文人的内心世界,既有对知识的追求,也有对世俗生活的渴望,体现了明代士人的双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