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参差成此错,百忧钟萃使知非
宋 · 李纲
东坡夙世乃戒老,次律前身为永师。
一念参差成此错,百忧钟萃使知非。
我生已约渡南海,今日岂知还北归。
从今莫打这鼓笛,必竟是事终由谁。
一念参差成此错,百忧钟萃使知非。
我生已约渡南海,今日岂知还北归。
从今莫打这鼓笛,必竟是事终由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纲对苏轼被贬至英州一事的感慨之作。诗中充满了对苏轼命运的同情与深思。
首句“东坡夙世乃戒老”,借用佛教中的“宿世”概念,暗示苏轼在前世可能已有预知老年的智慧或教训,引出对苏轼晚年命运的思考。接下来,“次律前身为永师”,进一步将苏轼与僧侣联系起来,暗示其前世可能与佛教有关,为后文的“戒和尚”埋下伏笔。
“一念参差成此错,百忧钟萃使知非”,这两句表达了对苏轼命运转折的惋惜和对人生选择的反思。苏轼的一时之念导致了错误的决定,而各种忧虑汇聚,让他认识到错误所在。这里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蕴含着对人生抉择的深刻洞察。
“我生已约渡南海,今日岂知还北归”,诗人通过自述,表达了对苏轼被贬至遥远南方的同情,同时也暗含对苏轼最终返回北方的惊讶和不解,反映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最后,“从今莫打这鼓笛,必毕竟是事终由谁”,诗人劝告苏轼,今后不要再纠结于过去的错误,因为一切终究是由命运决定的。这句话既是对苏轼的安慰,也是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强调了面对命运时的豁达与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苏轼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命运捉弄的深刻理解,以及在逆境中保持平和心态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