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痴问客,阿汝谓汤休
出处:《游石鼓寺》
宋 · 李新
石鼓寂不振,金声无处求。
层岩参雾树,乱玉响冰沟。
破屐前无齿,孤城远见楼。
山僧痴问客,阿汝谓汤休。
层岩参雾树,乱玉响冰沟。
破屐前无齿,孤城远见楼。
山僧痴问客,阿汝谓汤休。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石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寂:寂静无声。
振:振动,敲击。
金声:比喻贵重或美妙的声音。
求:寻找。
层岩:层层叠叠的岩石。
参:交错,混杂。
雾树:被雾气笼罩的树木。
乱玉:形容乱石像玉一样。
响:发出声音。
冰沟:结冰的沟壑。
破屐:破旧的木屐。
齿:木屐上的齿状防滑结构。
孤城:孤立的城池。
远见:从远处看见。
楼:楼阁。
山僧:山中的和尚。
痴问:痴傻地询问。
客:过路的客人。
阿汝:你,指代对方。
谓:说,认为。
汤休:可能是指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传说中的故事,需要具体上下文才能确定。
翻译
石鼓沉寂无声,敲击的声音无处可寻。层层岩石间云雾缭绕,树木与乱石碰撞如玉碎冰沟中回响。
破旧的木屐已无齿可踏,远方孤城隐约可见楼阁。
山中的僧人痴痴地问过路人,你是否还记得那汤休之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寺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独自游历时的心境和感受。其中“石鼓寂不振,金声无处求”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了石鼓失声后的静谧与孤寂,可能暗示着某种期待未能实现的遗憾。
接下来的“层岩参雾树,乱玉响冰沟”两句,则通过对山林、云雾和溪水的声音形象的描绘,营造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其中“层岩”、“ 参雾”、“乱玉”、“响冰”等词汇,不仅形容了山川的壮丽,也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破屐前无齿,孤城远见楼”两句,则是对古迹残留和时间流逝的一种描绘。诗人通过对破败的鞋履和远处的孤城的描述,传递出一种历史沧桑和物是人非的情感。
最后,“山僧痴问客,阿汝谓汤休”两句,则展现了诗人与山中僧人的对话。这里“痴问”的“痴”,有着迷恋、沉醉的意味,而“阿汝谓汤休”则可能指的是僧人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世间纷扰,劝诫诗人也应该放下烦恼,寻求心灵的平静。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古迹的描写,以及与山中僧人的交流,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物欲、追求内心平和的一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