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爪惊穿树,麋茸逐解苞
出处:《山后即事二首》
清 · 洪繻
猎户连丁灶,藤寮石火敲。
蒸林樟出脑,炼水角成胶。
熊爪惊穿树,麋茸逐解苞。
凶番雕面见,颅骨满居巢。
蒸林樟出脑,炼水角成胶。
熊爪惊穿树,麋茸逐解苞。
凶番雕面见,颅骨满居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山后地区狩猎活动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风光。首句“猎户连丁灶”,生动地展现了猎户们在野外生火做饭的情景,暗示着他们为狩猎活动做准备。接着,“藤寮石火敲”一句,通过“敲”字,形象地描绘了猎户们利用石头敲击木柴点燃篝火的过程,营造了一种原始而充满力量的画面感。
“蒸林樟出脑,炼水角成胶”两句,进一步展示了狩猎前的准备工作。樟脑的蒸馏和动物角的提炼,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也预示着狩猎活动将带来丰富的收获。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樟脑和动物胶分别代表了智慧与资源的积累,预示着狩猎的成功。
“熊爪惊穿树,麋茸逐解苞”描绘了猎物的动态画面。熊爪穿树,麋鹿解苞,生动地展现了动物的本能反应和生存状态,同时也暗示了猎人与猎物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两句通过动物的动作,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又暗含了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
最后,“凶番雕面见,颅骨满居巢”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猎获的场景。凶番(可能指某种野兽)的面部特征被形容为“雕面”,增加了画面的恐怖感,而“颅骨满居巢”则直接展现了猎获的成果,暗示了狩猎活动的激烈和残酷。这一句不仅揭示了狩猎的成果,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利用方式。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构建,展现了山后地区狩猎活动的全过程,从准备到收获,再到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利用,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狩猎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