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爱宓子贱,鸣琴能自亲
出处:《宋中十首 其九》
唐 · 高适
常爱宓子贱,鸣琴能自亲。
邑中静无事,岂不由其身。
何意千年后,寂寞无此人。
邑中静无事,岂不由其身。
何意千年后,寂寞无此人。
翻译
我常常喜欢宓子贱,他的琴声能自我陶醉。城镇里安宁无事,这难道不是他自身的影响吗?
没想到千年之后,这样的贤人竟如此寂寥无人知晓。
注释
常:常常。爱:喜欢。
宓子贱:古代贤者的名字。
鸣琴:弹奏琴声。
自亲:自我陶醉。
邑中:城镇里。
静无事:安宁无事。
岂:难道。
由:由于,因为。
其身:他自己。
何意:没想到。
千年后:千年之后。
寂寞:寂寥,无人问津。
无此:没有这样的人。
人:人物,这里指像宓子贱那样的贤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状态。"常爱宓子贱,鸣琴能自亲"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圣哲宓子的景仰,以及他自己擅长弹琴并能在琴声中寻找内心的平和。"邑中静无事,岂不由其身"则是说在城中过着平静无为的生活,这种状态不是因为外界因素,而是因为诗人自身的选择与修养。
最后两句"何意千年后,寂寞无此人"流露出一丝哀愁,诗人似乎在感慨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的渺小。在他看来,能够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在千年之后将会变得非常稀缺,令人感到孤寂。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圣哲的崇敬和个人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超然物外、追求精神宁静的向往。同时,它也透露出诗人对未来世道德沦丧的担忧,以及对真正能够理解并实践这种生活理念者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