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小桥跨水碧溪浅,苍壁丹崖半苔藓全文

小桥跨水碧溪浅,苍壁丹崖半苔藓

出处:《题欧阳氏山水后
宋 · 白玉蟾
平沙断岸几千尺,树色烟光渺无极。
一叶扁舟归去来,渔翁放棹倚芦荻。
八九山家云水村,白蘋红蓼数渔船。
沙寒石瘦木叶落,一钩淡月照黄昏。
小桥跨水碧溪浅,苍壁丹崖半苔藓
樵子归担竹两竿,落霞孤鹜天边远。
千山万山风色清,四柱茅亭立晚汀。
花红草绿山水静,独步亭前秋月明。
山前一阵梧桐雨,落花惊断山禽语。
谁家楼阁隐青林,老僧归寺立溪浒。
一溪流水绕云根,草舍茅庵常闭门。
客来倚棹一回顾,直疑此是真桃源。
洞门紫翠交相映,林幄山屏更清胜。
何人作此无声诗,展开如入溪山镜。

拼音版原文

píngshāduànànqiānchǐshùyānguāngmiǎo

biǎnzhōuguīláiwēngfàngzhào

jiǔshānjiāyúnshuǐcūnbáipínghóngliǎoshùchuán

shāhánshíshòuluògōudànyuèzhàohuánghūn

xiǎoqiáokuàshuǐqiǎncāngdānbàntáixiǎn

qiáoguīdānzhúliǎng竿gānluòxiátiānbiānyuǎn

qiānshānwànshānfēngqīngzhùmáotíngwǎntīng

huāhóngcǎo绿shānshuǐjìngtíngqiánqiūyuèmíng

shānqiánzhèntóngluòhuājīngduànshānqín

shuíjiālóuyǐnqīnglínlǎosēngguī

liúshuǐràoyúngēncǎoshèmáoānchángmén

láizhàohuízhíshìzhēntáoyuán

dòngméncuìjiāoxiāngyìnglínshānpínggèngqīngshèng

rénzuòshēngshīzhǎnkāishānjìng

注释

平沙:宽阔的沙滩。
断岸:断续的河岸。
扁舟:小船。
渔翁:渔夫。
云水村:山水村庄。
白蘋红蓼:白色的浮萍和红色的蓼草。
沙寒石瘦:寒冷的沙滩和瘦削的石头。
淡月:淡雅的月亮。
小桥:小桥。
碧溪:碧绿的小溪。
落霞:夕阳。
孤鹜:孤独的野鸭。
千山万山:群山。
晚汀:傍晚的沙滩。
秋月明:明亮的秋月。
梧桐雨:梧桐树下的雨。
山禽:山中的鸟儿。
楼阁:楼台。
青林:青翠的树林。
茅庵:简陋的茅屋。
闭门:紧闭门窗。
真桃源:真正的世外桃源。
洞门紫翠:洞口的紫色和翠绿。
林幄山屏:树林和山峦。
无声诗:无声的诗篇。
溪山镜:山水画卷。

翻译

宽广的沙滩和断续的河岸延伸数千尺,树色与烟雾交织,景色辽阔无垠。
一艘小船独自归来,渔翁放下桨,倚靠在芦苇丛中。
八九户人家散落在山水之间,白云缭绕的村庄,几只渔船点缀其间。
寒冷的沙滩、瘦削的石头、落叶纷飞,一弯淡月照亮黄昏的天空。
一座小桥横跨碧绿的小溪,岸边的墙壁斑驳,半是青苔。
樵夫担着竹子回家,夕阳下孤鹜飞翔,天边渐行渐远。
群山之间,清风拂过,简陋的茅亭立于水边的沙滩。
花红草绿,山水宁静,我在亭前欣赏秋月的明亮。
山前飘起一阵梧桐雨,落花声惊动了山中的鸟儿。
隐藏在青林中的楼阁,老僧归寺,立于溪边。
一条溪流环绕着云根,简朴的草舍和茅庵常常紧闭门窗。
客人来访,倚靠船舷回望,仿佛误入了真实的世外桃源。
洞口紫翠相间,树林和山峦构成一幅更清幽的画面。
不知何人创作了这无声的诗篇,如同打开了一面山水镜般美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田园图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和向往。

开篇“平沙断岸几千尺,树色烟光渺无极”两句,以宏伟的画面展现了广阔的沙滩与延绵的山林,给人以无垠的感觉。紧接着,“一叶扁舟归去来,渔翁放棹倚芦荻”描绘了一幅渔夫在夕阳下的宁静生活图景。

“八九山家云水村,白蘋红蓼数渔船”则将视角转向山村和云雾缭绕的水乡,渲染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而“沙寒石瘦木叶落,一钩淡月照黄昏”则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秋日落叶与初冬月色交织出的静谧氛围。

以下几句“小桥跨水碧溪浅,苍壁丹崖半苔藓。樵子归担竹两竿,落霞孤鹜天边远”继续描绘了山间的宁静与美丽,以及樵夫晚归的景象。

诗人随后笔触转向“千山万山风色清,四柱茅亭立晚汀。花红草绿山水静,独步亭前秋月明”几句,以更为广阔的视角展示了山川的壮丽和秋夜的宁静。

接下来的“山前一阵梧桐雨,落花惊断山禽语”则捕捉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梧桐雨,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自然界面。紧接着,“谁家楼阁隐青林,老僧归寺立溪浒”描绘了一个隐逸于深山之中的情境。

“一溪流水绕云根,草舍茅庵常闭门。客来倚棹一回顾,直疑此是真桃源”几句则以流水和云雾为背景,勾勒出一个隐秘的仙境,使读者不禁怀疑是否进入了传说中的桃花源。

最后,“洞门紫翠交相映,林幄山屏更清胜。何人作此无声诗,展开如入溪山镜”则以对比手法强调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美丽,将自然景致比喻为一幅无声的诗画,最终达到了一种超越语言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通过层次分明、意象丰富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也表现了对隐逸生活和精神境界的向往,是一篇集观赏性与抒情性于一体的山水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