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雍与陶叔,一例同嗟吁
出处:《盂鼎铭拓本为伯寅侍郎赋》
清 · 李慈铭
所贵金石文,为可证故书。
佚事或创获,小学犹其余。
兹鼎郑重言,宗周王命盂。
锡以鬯一卣,黻冕车旗俱。
邦司四百人,仆驭至庶夫。
是当为重臣,何以名泯如。
成王廿三祀,警酒资吁谟。
初疑武之穆,盂本可通邘。
然此述王命,岂容以国呼。
又疑盂于借,唐叔字子于。
然曰祖南公,世系难强诬。
班表有邗叔,时地亦未殊。
其人又无考,傅会滋成愚。
祝雍与陶叔,一例同嗟吁。
仰屋徒自笑,秋风在庭梧。
佚事或创获,小学犹其余。
兹鼎郑重言,宗周王命盂。
锡以鬯一卣,黻冕车旗俱。
邦司四百人,仆驭至庶夫。
是当为重臣,何以名泯如。
成王廿三祀,警酒资吁谟。
初疑武之穆,盂本可通邘。
然此述王命,岂容以国呼。
又疑盂于借,唐叔字子于。
然曰祖南公,世系难强诬。
班表有邗叔,时地亦未殊。
其人又无考,傅会滋成愚。
祝雍与陶叔,一例同嗟吁。
仰屋徒自笑,秋风在庭梧。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学者李慈铭对《盂鼎铭》拓本的鉴赏之作。他首先强调了铭文的价值,指出其能佐证古代文献,尤其是对于历史琐事和文字学知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接着,他对铭文中提到的周王赐予孟鼎的场景进行了深入解读,认为这是重臣接受封赏的象征,但名字的消失令人疑惑。
诗人推测铭文中的“盂”可能与邘国有关,但也质疑将其视为国家名称是否恰当。他还提到了唐叔和祝雍、陶叔等人物,暗示这些名字的来源和关系复杂,难以确凿。最后,诗人感叹于历史的迷雾和无法考证的人物,只能在秋风中独自微笑,寓含对历史研究的无奈和对未知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致的分析和丰富的联想,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古文字学和历史的深厚兴趣,以及对学术探索的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