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柳相搀绿,风荷各自翻
出处:《四月十五日晚出溪上留连不能去》
宋 · 宋庠
偶来寻晚景,便觉涤嚣烦。
岸柳相搀绿,风荷各自翻。
归云何处宿,惊鹜或时喧。
不奈沧波阔,鸠山有故源。
岸柳相搀绿,风荷各自翻。
归云何处宿,惊鹜或时喧。
不奈沧波阔,鸠山有故源。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偶来:偶尔。寻:寻找。
晚景:傍晚景色。
涤:洗涤。
嚣烦:烦恼。
岸柳:河岸边的柳树。
搀绿:翠绿相依。
风荷:风中的荷花。
各自翻:各自摇曳。
归云:飘荡的归云。
宿:栖息。
惊鹜:惊飞的野鸭。
喧:喧闹。
奈:无奈。
沧波:沧海。
阔:辽阔。
鸠山:地名,可能有特殊含义。
故源:旧日的根源。
翻译
我偶尔来此欣赏傍晚景色,顿感心灵宁静,去除烦恼。河岸边的柳树翠绿相依,风中的荷花各自摇曳。
飘荡的归云不知何处栖息,惊飞的野鸭偶尔发出喧闹声。
无奈眼前沧海辽阔,鸠山下似乎有我旧日的根源。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春日傍晚独自外出的情景。开篇“偶来寻晚景,便觉涤嚣烦”表达了一种不经意间追寻暮色,却突然感到心中烦躁的情怀。这可能是由于诗人内心的某种忧虑或是不满,而这种感觉在大自然的美景面前显得格外突兀。
接下来的“岸柳相搀绿,风荷各自翻”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溪畔图。岸边的柳树交织着青绿色的枝条,而池中的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每一片叶子都随风转动。这段景色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观察之细腻,也传达了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美。
紧接着,“归云何处宿,惊鹜或时喧”表明诗人对归宿的迷茫和不安。夕阳西下,天边的云彩不知将在何处停留,而那惊起的鸟儿偶尔发出叫声,这一切都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彷徨。
最后,“不奈沧波阔,鸠山有故源”则透露出诗人对远离故土、无法归去的无奈。这里的“沧波阔”形容水之宽广,而“鸠山有故源”则是指诗人心中那不可触及的记忆和情感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它既展现了春日美好的景色,也流露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这种情绪在诗人无法回到故土时达到顶峰。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自然之美和人生之困的深刻体察与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