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抵明月,小珠烛中堂
大珠抵明月,小珠烛中堂。
洛阳发中使,明珠窃自伤。
没海采是珠,珠泪以从横。
持作木兰匮,送至洛阳宫。
后宫莫不叹,问珠从何方。
谁能复市此,隋侯与孟尝。
用玉绍缭之,黄金错其中。
缀之用翡翠,薰用苏合香。
本自南海珠,今为后宫珰。
鉴赏
这首《艳歌行(其三)》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海明珠的珍贵与流转,以及其在宫廷中的命运变迁,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与华丽的文采。
开篇“南海一何长,明珠一何光”,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南海的辽阔与明珠的璀璨,引人入胜。接着,“大珠抵明月,小珠烛中堂”将明珠的大小与明亮程度进行对比,形象地描绘出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光芒,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明珠在不同场景中的价值与地位。
“洛阳发中使,明珠窃自伤”一句,巧妙地运用了“窃”字,不仅表现了明珠被强行取走的无奈与悲哀,也暗喻了权力与财富的不可抗拒性。接下来,“没海采是珠,珠泪以从横”更是将明珠拟人化,赋予其情感,通过“泪”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明珠在海洋深处被采集时的痛苦与不舍。
“持作木兰匮,送至洛阳宫”描述了明珠最终被制成精美的木兰匣,送往皇宫的过程,体现了其从自然到人工、从普通到珍贵的转变。而“后宫莫不叹,问珠从何方”则通过后宫女子的惊叹与好奇,进一步强调了明珠的非凡之处及其在宫廷中的独特地位。
最后,“谁能复市此,隋侯与孟尝”一句,借用了历史典故,将明珠与古代的贤臣相提并论,不仅提升了明珠的形象,也表达了对明珠价值的深刻认识与高度评价。接下来的几句,通过“用玉绍缭之,黄金错其中。缀之用翡翠,薰用苏合香”等细节描写,展现了明珠在宫廷装饰中的奢华与精致,同时也暗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权力与欲望。
整首诗通过对明珠的赞美与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之美与工艺之巧,更深层次地探讨了权力、财富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无奈与挣扎。李攀龙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文学技巧,成功地将自然景观、宫廷生活与历史典故融为一体,创作出了一首富有深意与美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