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背忍绝裾,母丧亡捧土
出处:《陈孝童》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钱清陈孝童,十岁知孝母。
母病日以革,药饵空㕮咀。
夜庭人不知,磨刀去剔股。
凡儿血肉躯,躯小痛槚楚。
孰识身在亲,惨毒至刀斧。
邻里闻孝童,涕泗下如雨。
道路闻孝童,过车式其户。
堂堂士大夫,结发在庠序。
母背忍绝裾,母丧亡捧土。
我作孝童诗,岂惟风童孺。
母病日以革,药饵空㕮咀。
夜庭人不知,磨刀去剔股。
凡儿血肉躯,躯小痛槚楚。
孰识身在亲,惨毒至刀斧。
邻里闻孝童,涕泗下如雨。
道路闻孝童,过车式其户。
堂堂士大夫,结发在庠序。
母背忍绝裾,母丧亡捧土。
我作孝童诗,岂惟风童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陈孝童,深明孝道,母亲病重时他悉心照料,甚至在深夜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磨刀为母亲剔除病痛部位的骨刺。孝童小小年纪,却能承受极大的痛苦,他的孝行感动了邻里,连过路的人都为之动容,纷纷表达敬意。诗中通过陈孝童的故事,赞美了孝顺的传统美德,不仅触动了儿童,也令成年人深思。杨维桢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孝童的形象,使得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