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寺烟深人语静,背岩寒近菊花初
出处:《九日象山》
明 · 郑相
象山九日招携地,万里秋光纵目馀。
隔寺烟深人语静,背岩寒近菊花初。
怀贤宇宙情偏迥,忧国江湖鬓未疏。
莫笑平生閒自放,荜门犹喜读残书。
隔寺烟深人语静,背岩寒近菊花初。
怀贤宇宙情偏迥,忧国江湖鬓未疏。
莫笑平生閒自放,荜门犹喜读残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象山九日时节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首联“象山九日招携地,万里秋光纵目馀”,开篇点题,描述了在象山这个地点度过重阳佳节的情景,满眼是万里秋色,令人心旷神怡。这里运用了“招携地”这一形象化的表达,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在山中聚会的情景。
颔联“隔寺烟深人语静,背岩寒近菊花初”,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幽静与自然的美丽。远处寺庙的烟雾缭绕,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宁静,而山岩背后,初开的菊花在寒风中显得格外清冷,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清雅脱俗的氛围。
颈联“怀贤宇宙情偏迥,忧国江湖鬓未疏”,转而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他怀念着贤士,对宇宙间的事物有着独特的感悟;同时,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忧虑,即使岁月流逝,白发已生,这份忧国之情依然没有减退。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尾联“莫笑平生闲自放,荜门犹喜读残书”,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他并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生活简朴,也乐于在家中读书,享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反映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和对知识的热爱。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生活的独特态度,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