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云阴骘,惟圣克彰
出处:《奉和圣制烛龙斋祭》
唐 · 张九龄
上帝临下,鉴亦有光。
孰云阴骘,惟圣克彰。
六月徂暑,四郊愆阳。
我后其勤,告于坛场。
精意允溢,群灵鼓舞。
蔚兮朝云,沛然时雨。
雨我原田,亦既有年。
烛龙煌煌,明宗报祀。
于以助之,天人帝子。
闻诗有训,国风兹始。
孰云阴骘,惟圣克彰。
六月徂暑,四郊愆阳。
我后其勤,告于坛场。
精意允溢,群灵鼓舞。
蔚兮朝云,沛然时雨。
雨我原田,亦既有年。
烛龙煌煌,明宗报祀。
于以助之,天人帝子。
闻诗有训,国风兹始。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上帝:至高无上的主宰,即上天。临下:俯视、关注人间。
鉴:洞察、观察。
亦:也。
有光:喻指明察秋毫。
阴骘:阴德、暗中的定数或安排。
惟:只有。
圣:圣明的人,此处指圣王。
克:能够。
彰:显扬、昭示。
六月:农历六月,正值夏季。
徂暑:盛夏、酷暑。
四郊:四方郊野。
愆阳:久旱无阳,缺乏阳光。
我后:我王,指古代君主。
其:他。
勤:勤奋、辛劳。
告于坛场:在祭坛上向上天祈祷。
精意:虔诚、专注的心意。
允溢:充满、洋溢。
群灵:众多神灵。
鼓舞:欢欣鼓舞、受到激励。
蔚兮:蔚然,形容云雾浓厚的样子。
朝云:清晨的云雾。
沛然:充沛的样子。
时雨:应时的雨水。
雨我原田:滋润我的原野。
亦:也。
既有年:已有丰年的预兆。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龙,象征光明。
煌煌:辉煌、光芒闪耀。
明宗:照亮宗庙,使祖先显赫。
报祀:举行祭祀,向祖先报告并祈求庇佑。
于以助之:凭借什么来帮助实现这一切。
天人帝子:天子(古代君主)与万民,共同参与、祈愿。
闻诗有训:听取诗歌中的教诲。
国风:国家的风气、民风。
兹始:从此开始,意指国风由此焕然一新。
翻译
上帝俯瞰世间,洞察一切如光。谁说暗中定数,唯有圣者能显扬。六月盛夏酷热,四方郊野久旱无阳。我王辛勤祈祷,于祭坛上告苍茫。
虔诚之意满溢,众神灵欢欣鼓舞。清晨云雾蔚然,及时雨水充沛降。
滋润我那原野,丰收之年已然在望。烛龙神光辉煌,照亮宗庙祭祀场。
助佑此景者何?乃天之子与万民。听闻诗教训导,国风于此崭新起。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名为《奉和圣制烛龙斋祭》。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颂扬皇帝祭祀之德的诗歌。其中融入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神话色彩与宗教崇拜。
开篇“上帝临下,鉴亦有光”表达的是上天垂察人间,其智慧如镜般明亮。接下来的“孰云阴骘,惟圣克彰”则描绘了皇帝的圣德广被,如同太阳普照大地。诗中还提到了季节变化和自然景象,比如“六月徂暑,四郊愆阳”,这是对夏日炎热与边疆地区阳光明媚的描写。
“我后其勤,告于坛场”显示了皇帝祭祀时的虔诚与勤勉。祭祀活动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君主与天地沟通、维护国家安宁的途径之一。“精意允溢,群灵鼓舞”则描绘了祭祀中的盛况,神灵受到了祭品,各种神灵都在欢庆。
“蔚兮朝云,沛然时雨”、“雨我原田,亦既有年”展现了自然界对皇帝祭祀的回应,即降下甘霖滋润农田,预示着丰收与国泰民安。最后,“烛龙煌煌,明宗报祀”,“于以助之,天人帝子”则是对皇室的赞颂,强调了皇家的神圣地位和祭祀活动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描绘祭祀场景、自然界的变化以及皇帝的德行,表达了一种敬畏自然与君主的宗教崇拜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