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故可颜彪,臂岂徒李广
出处:《题孝猿图》
宋末元初 · 方回
攫果实饥嗛,三声泪沾裳。
尼居曾子侍,宁甘读此章。
不食痛所生,乃能善居丧。
林端有返哺,未敌乌衣郎。
面故可颜彪,臂岂徒李广。
泣血同高柴,托音异原壤。
谓当葬其母,山林纵之往。
勿复绊诸笼,充此儿女赏。
尼居曾子侍,宁甘读此章。
不食痛所生,乃能善居丧。
林端有返哺,未敌乌衣郎。
面故可颜彪,臂岂徒李广。
泣血同高柴,托音异原壤。
谓当葬其母,山林纵之往。
勿复绊诸笼,充此儿女赏。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饥嗛:饥饿难耐。曾子:孔子弟子,以孝闻名。
宁甘:岂肯、不愿。
善居丧:妥善地守丧。
返哺:鸟儿反哺母鸟的行为。
乌衣郎:比喻忠诚或深情的人。
颜彪:形容面容憔悴。
李广:汉代名将,以箭术闻名。
高柴:古代孝子,以孝闻名。
原壤:孔子学生,以狂放不羁著称。
葬其母:安葬母亲。
绊诸笼:束缚在笼中。
儿女赏:供人娱乐观赏的动物。
翻译
饥饿时摘取果实,泪水涟涟湿衣裳。尼姑陪伴着曾子,怎甘心诵读这悲伤篇章。
不吃痛苦所生之物,才能适当地守丧。
林梢有鸟反哺母,却比不上乌鸦的深情。
面容虽憔悴,臂力岂止如李广般强。
悲痛如高柴哭泣,但表达情感的方式与原壤不同。
认为应当安葬母亲,让她回归山林自由。
别再束缚它们在笼中,只为满足人们的玩赏欲望。
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孝猿图中的情景,通过对画中猿的形象和行为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生命的情感和人类的孝道。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捕捉到猿在失去母猿后的哀伤与孤独,以及它对于亡母的记忆和守护。
"攫果实饥嗛,三声泪沾裳" 描写了小猿因饿而啼哭,它的眼泪浸湿了衣襟,这种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猿的哀婉与无助。
"尼居曾子侍,宁甘读此章" 猿曾经守候在母猿身边,现在却只能通过阅读来安慰自己,这句话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离别的感伤。
"不食痛所生,乃能善居丧" 小猿因悲伤而拒绝食物,它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亡母的思念和哀悼。
接下来的几句 "林端有返哺,未敌乌衣郎。面故可颜彪,臂岂徒李广" 描绘了猿在丛林中寻找母亲的身影,但终究无法与之相见。这里的“乌衣郎”和“颜彪、李广”都是历史上的勇士形象,用以强调猿虽小却展现出不凡的勇气。
"泣血同高柴,托音异原壤" 这里表达了猿对母亲深切的哀痛之情,它的悲伤达到了一种极致,以至于泪如血流。
最后 "谓当葬其母,山林纵之往。勿复绊诸笼,充此儿女赏" 诗人通过猿对母亲的守护和埋葬,表达了人类对于亲情的尊重与缅怀,同时也反映出诗人自己对于生命、死亡以及自然界的情感态度。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更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通过猿的形象,诗人传达了一种普遍的情感——对亲情的渴望与哀悼,以及生命对于失去所留下的记忆和守护。这是一首充满同理心和情感力量的诗作,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讲述了生离死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