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一居士,方袍四道人
出处:《题天竺南院赠闲元旻清四上人》
唐 · 白居易
杂芳涧草合,繁绿岩树新。
山深景候晚,四月有馀春。
竹寺过微雨,石径无纤尘。
白衣一居士,方袍四道人。
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
城中山下别,相送亦殷勤。
山深景候晚,四月有馀春。
竹寺过微雨,石径无纤尘。
白衣一居士,方袍四道人。
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
城中山下别,相送亦殷勤。
注释
杂芳:各种花草。涧草:生长在溪边的草。
合:交织,汇聚在一起。
岩树:山上的树木。
新:新鲜,生机盎然。
山深:山中深处。
景候:气候,景色。
晚:晚于外界,指气候晚。
四月有馀春:四月过去了仍有春天的感觉。
竹寺:竹林中的寺庙。
微雨:小雨。
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
纤尘:极微小的尘土。
白衣:指居士的装束。
居士:在家修行的佛教徒。
方袍:道士的服装。
道人:道士。
佛国土:佛教用语,指清净庄严的佛国世界。
俗交亲:世俗间的亲近交往。
城中:城市里。
山下:山脚下。
别:告别。
相送:互相送行。
殷勤:情意深厚,热忱。
翻译
各种花草在溪边交织生长,山中的树木显得格外繁茂而新鲜。深山里的气候比外面来得晚,四月了这里仍有春天的气息。
经过竹林中的寺庙,细雨刚刚过去,石径上没有一点尘土。
一个穿着白色衣服的居士,和四个身着方袍的道士。
这里如同佛的国度,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像世俗那样亲密。
在山下的城市与山中告别,送行的情谊也格外深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林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佛理与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
开篇“杂芳涧草合,繁绿岩树新”一句,生动地勾勒出一片绿意盎然的山林之色。溪水两岸的花草交织,岩石间的树木郁郁葱葱,都显示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山深景候晚,四月有馀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深山之中,日暮时分显得格外漫长,而春意在四月依然余温,不仅是自然界的景象,也映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竹寺过微雨,石径无纤尘”一句,更进一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佛教圣地。细雨打湿了竹林,清新的气息弥漫,而石砌的小路上却没有丝毫的尘埃,显现出一个远离尘世、纯净庄严的空间。
“白衣一居士,方袍四道人”则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一位穿着素白衣衫的隐者,与四位身着法服的僧侣相映照,构成了这一诗篇中的人物主体。他们的存在,无疑增添了这山林之中的灵性与神秘。
“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家园的向往和现实社会关系的超脱。在这里,诗人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这片土地虽在尘世,却已然成为了净土;而这些与他相处的人,也不再是普通的交际之友,而是在佛法上的同道中人。
“城中山下别,相送亦殷勤”则是对离别场景的描绘。诗人在城市与山脚之间与友人们告别,即便是分别,也是一种情深意长的表达。这不仅是对物质空间的转换,更是心灵状态的一次升华。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个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净化的意境。它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纯洁而又充满佛理智慧的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