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知斯人志,飘飘在丘壑
出处:《咏逸民六首》
明 · 王绅
西郊获奇兽,鲁史终笔削。
列国事纷争,士习纵横学。
卓彼鲁仲连,冲怀隘寥廓。
缓颊秦师退,立谈聊城拔。
奇功不日收,世议酬高爵。
孰知斯人志,飘飘在丘壑。
翱翔东海上,遗踪散?漠。
千载仰高风,于焉可敦薄。
列国事纷争,士习纵横学。
卓彼鲁仲连,冲怀隘寥廓。
缓颊秦师退,立谈聊城拔。
奇功不日收,世议酬高爵。
孰知斯人志,飘飘在丘壑。
翱翔东海上,遗踪散?漠。
千载仰高风,于焉可敦薄。
鉴赏
此诗《咏逸民六首(其二)》由明代诗人王绅所作,描绘了一位隐士的形象,赞美其高尚的品德与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
首句“西郊获奇兽,鲁史终笔削”,以“奇兽”比喻逸民的非凡才能或独特品质,暗示其虽隐居但依然为历史所铭记。接着,“列国事纷争,士习纵横学”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局面和士人的广泛学识,为下文逸民的出场营造背景。
“卓彼鲁仲连,冲怀隘寥廓”将逸民比作鲁仲连,鲁仲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义士,以其机智勇敢和高尚情操著称。这里通过“冲怀隘寥廓”形容逸民胸怀广阔,却选择远离尘嚣,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
“缓颊秦师退,立谈聊城拔”描述了逸民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秦军退兵,解救聊城的故事,展现了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胆识。
“奇功不日收,世议酬高爵”赞扬了逸民的功绩被世人认可,并得到了应有的荣誉和地位,但重点在于强调其行为的动机并非追求名利,而是出于对正义和道德的坚持。
“孰知斯人志,飘飘在丘壑”指出世人难以理解逸民的真正志向,他们选择在山林间自由自在地生活,远离世俗的束缚。
“翱翔东海上,遗踪散漠”进一步描绘了逸民在东海上自由飞翔,其足迹遍布辽阔大地,象征着其精神影响深远。
最后,“千载仰高风,于焉可敦薄”表达了后人对逸民高尚品德的敬仰之情,希望以此为榜样,追求更高尚的生活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逸民形象的塑造,赞美了其超凡脱俗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