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枥马思云路远,避钩鱼隐石潭深
出处:《留鹤江有感》
宋 · 陈允平
抱玉归来泪满襟,世间何许觅知音。
此生虽有噬脐悔,到死终无尝胆心。
伏枥马思云路远,避钩鱼隐石潭深。
故人若问淞江客,自采芙蓉学楚吟。
此生虽有噬脐悔,到死终无尝胆心。
伏枥马思云路远,避钩鱼隐石潭深。
故人若问淞江客,自采芙蓉学楚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抱玉:比喻珍贵的才华或品德。归来:返回。
泪满襟:泪水浸湿了衣襟,形容极度悲伤。
噬脐:形容后悔已晚。
尝胆:指勾践卧薪尝胆以报仇雪耻的故事。
伏枥:马在槽头,比喻被束缚。
云路:高远的路,象征自由和理想。
避钩:躲避钓鱼的人或陷阱。
石潭:深水的潭,隐喻困境。
淞江客:淞江的旅人,指诗人自己。
芙蓉:荷花,象征高洁。
楚吟:楚地的诗歌,借指深情的诗篇。
翻译
抱着美玉归来时,泪水湿透衣襟,这世上哪里还能找到知音呢?这一生虽然有懊悔如同咬自己肚脐般的痛苦,但直到死亡,也没有像勾践那样卧薪尝胆的决心。
困在马厩的马儿思念着遥远的云路,避开鱼钩的鱼儿隐藏在深深的石潭中。
如果老朋友询问我这个淞江的旅人,我会像楚地的诗人一样,自己采摘芙蓉花来抒发情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允平的《留鹤江有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怀才不遇的情感。首句“抱玉归来泪满襟”描绘了主人公带着未被赏识的才华归来,内心充满悲凉,泪水打湿衣襟。接着,“世间何许觅知音”感叹在纷繁世事中难以寻觅真正理解自己的知己。
“此生虽有噬脐悔”暗示了诗人对过去某些决策的后悔,但已无法改变。“到死终无尝胆心”则表示他即使面临困境,也绝不会像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坚韧求存,而是保持一种孤高傲岸的态度。
“伏枥马思云路远,避钩鱼隐石潭深”运用比喻,表达出诗人渴望自由驰骋,却又只能隐居避世的无奈心境。最后,“故人若问淞江客,自采芙蓉学楚吟”以友人询问和自己独自吟咏楚辞的场景作结,流露出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愿独自追求精神寄托的决心。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