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良不恶,冬笋已排牙
出处:《送浮屠道郭云游》
宋 · 王之道
何必袁州去,尘尘小释迦。
一筇非外物,四海即吾家。
晓色霜还重,秋容菊正华。
此行良不恶,冬笋已排牙。
一筇非外物,四海即吾家。
晓色霜还重,秋容菊正华。
此行良不恶,冬笋已排牙。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何必:何必一定要。袁州:古代地名,今江西宜春一带。
尘尘:形容微小如尘埃。
小释迦:指佛教中的释迦牟尼,此处可能借指修行者。
筇:竹杖。
非外物:不是指身外的东西,可能象征内心的寄托。
四海:代指天下或广阔的世界。
吾家:指诗人的内心世界或精神家园。
晓色:早晨的景色。
霜还重:霜气更加浓厚。
秋容:秋天的景象。
菊正华:菊花正值盛开。
良不恶:非常好,不错。
冬笋:冬季生长的竹笋。
排牙:比喻竹笋冒出地面,形象生动。
翻译
何必一定要去袁州,像尘埃中的小释迦。一根竹杖并非身外之物,四海之大就是我的家。
早晨的景色中霜气更浓重,秋天的菊花正盛开。
这次行程确实不错,冬笋已经长出了新芽。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道的作品,名为《送浮屠道郭云游》。诗中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胸怀四海的情怀和境界。
“何必袁州去,尘尘小释迦。” 这两句开篇便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去袁州?而后面的“尘尘”指的是佛教中的尘世,"小释迦"则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这里诗人通过提问和引用佛教用语,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态度。
接着,“一筇非外物,四海即吾家。” 这两句中,“一筇”指的是禅宗中的坐具,也象征着修行者的精神状态。"非外物"意味着这种心境不受外界干扰,而"四海即吾家"则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广阔胸怀,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家园。
“晓色霜还重,秋容菊正华。”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秋天早晨的景象。“晓色”指的是清晨的颜色,“霜还重”则是形容露水凝结成霜,还未完全消散。"秋容菊正华"中,“秋容”指的是秋天的面貌或风光,而“菊正华”则是说菊花正在盛开之时。
最后,“此行良不恶,冬笋已排牙。”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此次旅行的满意和欣赏。“此行”指的是此次的旅途,“良不恶”意味着这次旅程很好,不可恶。"冬笋已排牙"则是说冬天的小竹shoots已经开始排列成行,形象地描绘出一种生机与希望。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禅宗文化的融合,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胸怀广阔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