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复此与花别,梦寐不能迷全文

复此与花别,梦寐不能迷

明 · 吴宽
山花昔年植,正在竹亭西。
雨露频长养,岂同蒿与藜。
廿年始还家,见此枝犹低。
隔岁缀芳蕊,花开剪成缇。
亭今已撤去,乱石甃为堤。
复此与花别,梦寐不能迷
颇闻此树下,春来踏成蹊。
衡门不常关,顽童皆有携。
如何忍攀折,狼籍满春泥。
遂令鸟雀至,月夜无枝栖。
渊明问来使,草木入诗题。
安得人爱惜,高与南檐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故乡山茶树被人为折断的感慨和忧虑。开篇以“山花昔年植”引入,点出山茶树的来历,接着“雨露频长养,岂同蒿与藜”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强调山茶树在雨露滋养下不同于普通的杂草,暗示其珍贵与独特。随后,“廿年始还家,见此枝犹低”则表达了诗人归家后对山茶树的深情凝视,虽历经二十年,但枝条依然低垂,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隔岁缀芳蕊,花开剪成缇”描绘了山茶花盛开的美丽景象,比喻为“剪成缇”,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花朵的鲜艳与娇美。然而好景不长,“亭今已撤去,乱石甃为堤”转折点出现,亭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乱石筑成的堤岸,暗示环境的变迁,也为山茶树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复此与花别,梦寐不能迷”表达了诗人与山茶树离别的哀伤,即使在梦中也无法忘怀。接下来,“颇闻此树下,春来踏成蹊”描述了山茶树下的热闹景象,春天到来时,人们纷纷前来踏青,留下了小径。然而,“衡门不常关,顽童皆有携”却揭示了问题所在,门前的小路因孩童的嬉戏而不时被打扰,甚至有人随意攀折山茶树。

“如何忍攀折,狼籍满春泥”是对这种行为的强烈谴责,山茶花被随意践踏,满地狼藉,不仅破坏了自然之美,也伤害了诗人的心。最后,“遂令鸟雀至,月夜无枝栖”进一步描绘了山茶树被折后的凄凉景象,鸟儿无处栖息,月夜显得格外孤寂。诗人引用陶渊明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对山茶树命运的同情,“安得人爱惜,高与南檐齐”则是诗人对人们能够珍惜自然、爱护生命的一种呼唤,希望人们能像对待南檐一样,给予山茶树应有的尊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