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年过二十,不可恃青春
出处:《寿暹侄》
宋 · 苏泂
行年过二十,不可恃青春。
再此为中宿,三之即老人。
诗书先足己,寿禄后荣亲。
当日痴顽叔,从师霅水滨。
再此为中宿,三之即老人。
诗书先足己,寿禄后荣亲。
当日痴顽叔,从师霅水滨。
拼音版原文
翻译
年纪已过二十,青春不再可依赖。在这阶段称为中年人,过了就是老年人。
先充实自我于诗书,然后才考虑让父母享福。
当年那位顽皮的叔叔,曾在霅水边求学。
注释
行年:经历的年岁,指年龄。恃:依赖,依靠。
中宿:中年人,指三十至五十岁的年龄段。
寿禄:寿命和福禄,这里指让亲人幸福长寿。
痴顽:形容人顽皮或不成熟。
霅水滨:霅水边,指具体的地点,可能是一个学习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诗名为《寿暹侄》。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寄予晚辈的劝诫之作。诗中的“行年过二十,不可恃青春”表达了诗人对青年时光易逝、不应过分自信于青春活力的警示。而“再此为中宿,三之即老人”则进一步强调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诗人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即在年轻时就应当有所准备和规划,以迎接未来的变化。
“诗书先足己,寿禄后荣亲”这两句强调了个人修养与学问的重要性,以及家庭福祉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它告诫晚辈要先积累自己的学识和道德,然后才能获得长寿和家族的荣耀。
最后,“当日痴顽叔,从师霅水滨”则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期的一种反思,表达了对于曾经懵懂无知、跟随老师学习于江边(霅水滨)的往昔岁月的怀念和自我批评。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苏轼个人生活态度的展现,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生哲学,通过对时间流逝、生命价值、修养积累等主题的探讨,传达了对后辈的深切期望和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