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不觉醉,醉卧还自醒
出处:《窊尊诗》
唐 · 元结
巉巉小山石,数峰对窊亭。
窊石堪为樽,状类不可名。
巡回数尺间,如见小蓬瀛。
尊中酒初涨,始有岛屿生。
岂无日观峰,直下临沧溟。
爱之不觉醉,醉卧还自醒。
醒醉在尊畔,始为吾性情。
若以形胜论,坐隅临郡城。
平湖近阶砌,近山复青青。
异木几十株,林条冒檐楹。
盘根满石上,皆作龙蛇形。
酒堂贮酿器,户牖皆罂瓶。
此尊可常满,谁是陶渊明。
窊石堪为樽,状类不可名。
巡回数尺间,如见小蓬瀛。
尊中酒初涨,始有岛屿生。
岂无日观峰,直下临沧溟。
爱之不觉醉,醉卧还自醒。
醒醉在尊畔,始为吾性情。
若以形胜论,坐隅临郡城。
平湖近阶砌,近山复青青。
异木几十株,林条冒檐楹。
盘根满石上,皆作龙蛇形。
酒堂贮酿器,户牖皆罂瓶。
此尊可常满,谁是陶渊明。
注释
巉巉:形容山石峻峭不平。数峰:几座山峰。
窊亭:低洼处的亭子。
窊石:低洼处的石头。
堪为樽:可以作为酒杯使用。
状类不可名:形状特别,难以用言语描述。
巡回:来回走动,徘徊。
小蓬瀛:指像蓬莱仙境一样的地方,象征美好。
尊中酒:酒杯中的酒。
岛屿生:比喻酒面上浮起的泡沫或沉淀物如同岛屿。
日观峰:泰山的一著名峰顶,这里泛指壮丽的山峰。
沧溟:大海。
爱之不觉醉:因喜爱而忘我沉浸,不觉沉醉。
醒醉:清醒与醉酒的状态。
吾性情:我的本性和情感。
坐隅:坐的地方,角落。
临郡城:靠近郡城,可以俯瞰。
平湖:平静的湖泊。
阶砌:台阶。
异木:奇异的树木。
林条:树枝。
檐楹:屋檐和柱子。
盘根:树根缠绕盘曲。
龙蛇形:像龙或蛇一样的形状。
酒堂:储藏和饮用酒的地方。
罂瓶:大坛子和瓶子,用于装酒。
可常满:希望酒杯常常是满的,意指生活美好、无忧无虑。
陶渊明:东晋诗人,以爱酒、归隐著称。
翻译
峻峭的小石山,几座山峰对着低洼的亭子。低洼处的石头可以当作酒杯,形状独特难以言喻。
在几尺范围内徘徊,仿佛看到了缩小版的蓬莱仙境。
杯中的酒刚开始满溢,开始显现出岛屿的形态。
难道没有像日观峰那样壮观的景色,直接俯瞰着碧蓝的大海吗?
喜爱它以至于不自觉地沉醉,醉倒后又自然醒来。
无论醉与醒都依偎在酒杯旁,这才是我的本性与情感。
如果从地理位置来说,坐在这里可以俯视整个郡城。
平静的湖面靠近台阶,近处的山峦一片青翠。
这里有几十株奇异的树木,树冠遮蔽了屋檐和柱子。
盘曲的树根布满了石头,形状都像龙蛇一样。
酒堂里存放着酿酒的器具,门窗边都是酒瓮和瓶子。
这个酒杯可以常常满溢,但谁能成为现代的陶渊明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中小屋和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诗中的“巉巉小山石,数峰对窊亭”设置了一种隐逸的生活场景,山石和小屋融为一体,显示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氛围。
“窊石堪为樽,状类不可名。巡回数尺间,如见小蓬瀛。”这里的“窊石”可能是指自然形成的奇特岩石,而“樽”则是一种古代的容器,这里用来比喻那些形态各异、无法命名的石头。诗人在这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尊中酒初涨,始有岛屿生。”这里描述的是主人品尝美酒的情景,“尊”是古代的一种酒器,而“岛屿生”则是在醉意朦胧中所产生的幻想,仿佛在杯中见到了海中的小岛。
“岂无日观峰,直下临沧溟。”诗人不仅欣赏山石,还常常眺望远方的高峰,感受着大自然的壮丽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
接下来的“爱之不觉醉,醉卧还自醒。醒醉在尊畔,始为吾性情。”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热爱,他沉浸其中,不知不觉间醉倒,但醒来后依然是这份清醒的自我。
最后,“若以形胜论,坐隅临郡城。平湖近阶砌,近山复青青。”诗人并非完全脱离尘世,而是在自然中保持着对外界的关注和思考。他坐在小屋的一角,可以俯瞰到远处的郡城和平静的湖面。
整首诗通过对山石、树木、酒器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个隐逸者与自然亲密相处的情境,以及这种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