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命本来穷,父又遭谪谴
出处:《次儿栋代运北征》
清 · 顾永年
生儿廿岁余,教养无一善。
既失阿母欢,父亦罕见面。
寒不曾暖衣,饥不曾饱饭。
虽负读书名,谁与给笔砚。
所生尚如此,何况疏与远。
儿命本来穷,父又遭谪谴。
徒步出长城,三载忘其倦。
方喜共生还,谁料复征战。
禾黍或不登,荑稗时亦荐。
乃知秋实成,不在种贵贱。
既失阿母欢,父亦罕见面。
寒不曾暖衣,饥不曾饱饭。
虽负读书名,谁与给笔砚。
所生尚如此,何况疏与远。
儿命本来穷,父又遭谪谴。
徒步出长城,三载忘其倦。
方喜共生还,谁料复征战。
禾黍或不登,荑稗时亦荐。
乃知秋实成,不在种贵贱。
鉴赏
这首清代顾永年的诗《次儿栋代运北征(其二)》以一个父亲的视角,表达了对儿子艰辛生活的深深忧虑和感慨。诗中描述了儿子二十多岁,教育无成,母子分离,父亲也难得相见,生活贫困,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尽管儿子名义上是个读书人,却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如笔墨纸砚。诗人感叹,连亲生儿子都如此困苦,更不用说那些关系疏远的人了。他自己又因贬谪而生活更加艰难,长途跋涉出长城,三年间不顾疲惫。父子重逢本应喜悦,却又面临战乱,粮食歉收,生活困顿。诗人由此认识到,丰收的秋天果实,并非取决于种子的贵贱,而是源于生活的艰辛和坚持。整首诗情感深沉,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