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此际谁曾见,唯有支公尽看来
出处:《宿报恩寺水阁》
唐 · 皮日休
寺锁双峰寂不开,幽人中夜独裴回。
池文带月铺金簟,莲朵含风动玉杯。
往往竹梢摇翡翠,时时杉子掷莓苔。
可怜此际谁曾见,唯有支公尽看来。
池文带月铺金簟,莲朵含风动玉杯。
往往竹梢摇翡翠,时时杉子掷莓苔。
可怜此际谁曾见,唯有支公尽看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寺锁:寺庙深锁。双峰:两座山峰。
寂不开:静寂无声。
幽人:隐士。
中夜:深夜。
独裴回:独自徘徊。
池文:月光下的池塘。
金簟:金色的席子。
莲朵:莲花。
含风:随风摇曳。
玉杯:比喻莲花。
竹梢:竹子的梢头。
翡翠:绿色的翡翠鸟。
掷莓苔:松果落下。
可怜:可惜。
此际:此刻。
谁曾见:有谁能看见。
支公:古代僧人,此处借指无人。
尽看来:全部领略过。
翻译
寺庙深锁双峰静寂无声,深夜里只有隐士独自徘徊。月光映照在池塘上,如同金色的席子铺开,莲花随风摇曳,仿佛玉杯在轻轻晃动。
常有翠绿的竹梢在风中摇曳,松果不时地落在青苔上。
在这寂静时刻,又有谁能看见这美景?只有支公曾全部领略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夜寺庙的宁静图景。开篇“寺锁双峰寂不开”即设定了一个安静而封闭的空间,双峰被寺门所锁,寂静到几乎无声。紧接着“幽人中夜独裴回”则表明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漫步于寺庙之中,裴回可能是指归寝或独行。
接下来的“池文带月铺金簟”描绘了一幅水阁中的景象。池塘内映着明亮的月光,如同铺设了金色的锦缎。而“莲朵含风动玉杯”则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荷花轻摇,仿佛在风中舞动,如同精致的玉制酒杯。
“往往竹梢摇翡翠”和“时时杉子掷莓苔”,表现了植物随着微风轻轻摇曳的情景。翡翠可能指代高贵或美丽,竹梢在夜风中轻轻摆动,如同翡翠一般;杉子则是大自然中顽强生长的象征,它们似乎在掷撒着地上的苔藓。
最后,“可怜此际谁曾见”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美景的独自享受之感慨,感到这般美好时刻却无人为伴。紧接着“唯有支公尽看来”,支公可能是寺中的僧侣或守门人,这里指代着只有他们才能看到诗人此时的心境和周围的景色。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晚寺庙内外自然与建筑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沉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