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自桃李,急管乱繁曲
不烦汉阴人,抱瓮相灌沐。
春风自桃李,急管乱繁曲。
纷纷众醉间,美此一醒独。
造化本何心,亦因材以笃。
所以古之人,身外无不足。
客有古琴瑟,得之自龙门。
于今几何代,庚庚裂奇纹。
携持过齐王,自意当骇观。
何如适献笑,弃置笙竽间。
时世我不遭,归其老丘园。
钟期今安之,谁与俗士论。
注释
猗猗:茂盛。芳兰:兰花。
翳翳:隐蔽。
幽麓:幽深的山谷。
汉阴人:汉水边的人。
抱瓮:抱着瓦罐。
灌沐:灌溉。
春风:春风。
桃李:桃树和李树。
急管:急促的笛声。
繁曲:繁复的乐曲。
纷纷:众多。
醒独:清醒独立。
造化:大自然。
笃:坚定。
古之人:古人。
身外无不足:生活无需外求。
古琴瑟:古琴和瑟。
龙门:古代名地。
庚庚:形容裂纹斑驳。
奇纹:奇特的纹理。
齐王:古代诸侯。
骇观:令人惊叹的景象。
适献笑:适宜的笑容。
笙竽:笙和竽。
时世:时代。
丘园:田园。
钟期:钟子期。
俗士:世俗之人。
翻译
茂盛的兰花香四溢,隐藏在幽深的山谷中。无需汉水边的人费力,只需抱着瓦罐相互灌溉。
春风轻拂桃李花,急促的笛声和繁复的乐曲交织。
在众人沉醉中,我独自欣赏这份清雅。
大自然本无心机,只是根据材料特性而坚定。
古人因此满足,他们的生活无需外求。
有位客人带来古琴瑟,是从龙门之地得到的。
历经多少朝代,琴瑟上已有裂纹斑驳。
他带着它去见齐王,自以为会引人惊叹。
不如以微笑示人,将它置于笙笛之间。
我生不逢时,只愿回归田园。
钟子期已逝,还有谁能与世俗之人谈论这些。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方岳所作,名为《次韵萧同年古意(其二)》。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情操。
“猗猗者芳兰,翳翳彼幽麓。”开篇两句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长在幽深山谷中的美丽花草图景。这些形容词极具画面感,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不烦汉阴人,抱瓮相灌沐。”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古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向往。在这里,“汉阴”指的是汉代以来的传统文化,而“抱瓮相灌沐”则是形象地描绘了一群文人墨客围坐在一起,交流思想和文化的场景。
“春风自桃李,急管乱繁曲。”这两句诗描写了春天到来时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以及音乐和诗歌相互激荡的情景。“春风”和“桃李”都是春日常见的事物,而“急管乱繁曲”则是对当时流行的音乐形式的一种描绘,展现了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
“纷纷众醉间,美此一醒独。”在这两句中,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独自享受心灵愉悦状态的情感。这里,“众醉”指的是大众沉迷于物欲,而“我独醒”则是诗人自己保持清醒,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写照。
“造化本何心,亦因材以笃。”这两句深入探讨了自然与人类创作之间的关系。“造化”指的是自然界的生成变化,而“亦因材以笃”则是说人类的创作也是基于物质材料和内在精神的结合。
“所以古之人,身外无不足。”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古人自足自乐、不追求过度物欲的赞赏。这种生活态度体现了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
接下来的几句:“客有古琴瑟,得之自龙门。于今几何代,庚庚裂奇纹。”诗人提到一件古老的乐器——琴瑟,这件物品从“龙门”得到,并且经过了无数年的传承,其上的纹理也变得复杂而神秘。
“携持过齐王,自意当骇观。”这里,“齐王”可能是指某个历史人物,而诗人将这件古琴带给他,希望能够引起他的震撼和欣赏。
“何如适献笑,弃置笙竽间。”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这件宝贵的文化遗产被轻视和忽略,如同被随手扔在一旁不再理会。
最后,“时世我不遭,归其老丘园。钟期今安之,谁与俗士论。”诗人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超然,决定回归到自己的田园生活中去。他认为,在这个时代,他无法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因此选择退出世俗纷争,专注于个人内心的平静。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对古人文化生活的追忆和对当下现实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在这首诗中,方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想象,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古典文学与哲学思想交织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