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暮春月,内史山阴幽兴发
出处:《题永徽中所模兰亭叙》
宋 · 米芾
永和九年暮春月,内史山阴幽兴发。
群贤题咏无足珍,叙引抽毫取奇札。
好之写来终不如,神助留为后世法。
二十八行三百字,模写虽多谁定似。
昭陵竟发不知归,尚有异形终可秘。
彦远记模不记褚,要录班班有名氏。
后生有得苦求高,俗说纷纷那有是。
群贤题咏无足珍,叙引抽毫取奇札。
好之写来终不如,神助留为后世法。
二十八行三百字,模写虽多谁定似。
昭陵竟发不知归,尚有异形终可秘。
彦远记模不记褚,要录班班有名氏。
后生有得苦求高,俗说纷纷那有是。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作,名为《题永徽中所模兰亭叙》。诗中描绘了米芾对古代书法作品《兰亭序》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诗的开头“永和九年暮春月”,点明了《兰亭序》创作的时间背景,即东晋时期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时节,与友人聚会于兰亭,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序》。接着,“内史山阴幽兴发”描述了王羲之在山阴之地,内心深处的雅兴激发,挥毫泼墨,创作出这幅传世佳作。
“群贤题咏无足珍,叙引抽毫取奇札”则表达了王羲之在创作时,周围群贤的题咏虽多,但都不足以体现其作品的独特价值。王羲之以独特的笔法和情感,直接从内心抽取灵感,书写下这幅奇札。
“好之写来终不如,神助留为后世法”强调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超越了模仿,是神助之力使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书法典范。
“二十八行三百字,模写虽多谁定似”指出《兰亭序》全文二十八行,共三百字,尽管后世有许多模本,但都无法完全复制王羲之原作的神韵。
“昭陵竟发不知归,尚有异形终可秘”提到唐太宗李世民将《兰亭序》带入昭陵,但其最终归宿未知,而《兰亭序》的异形之处仍可保密。
“彦远记模不记褚,要录班班有名氏”提到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记录了《兰亭序》的模本,但未提及褚遂良,强调了《兰亭序》在书法史上有明确的传承和知名的人物。
最后,“后生有得苦求高,俗说纷纷那有是”表达了后辈学习书法时,应追求高深的艺术境界,而非被世俗言论所束缚。
整首诗通过对《兰亭序》的赞美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展现了米芾作为书法家的独到见解和深厚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