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欢有馀,俯仰对穹厚
春秋自耕稼,亦足糊其口。
中年或水旱,采蕨充饭糗。
四壁固屡空,满屋贮蝌蚪。
少蒙义方训,交口相传授。
日记数百言,勇气摩星斗。
既长游乡校,稍稍别妍丑。
父曰尔勉哉,学问贵悠久。
?然铭诸内,庶几造渊薮。
奈何天降割,累累若孤狗。
三年抱忧患,忍复言进取。
洪惟太上皇,下诏罗琼玖。
提笔入贡士,肝肺始一呕。
时年二十四,一得殆天偶。
自兹青衫缚,连年事奔走。
得官涪江上,距家才百九。
一年一归安,亲族相聚首。
留连辄数月,官长怒诃吼。
三书下下考,荐者一邱叟。
浩然赋归欤,忽复失箕帚。
独身当门阑,内外事纷纠。
母曰毋自弃,一出庸可咎。
乃趋光范门,所志在升斗。
是时京宰相,来者无不受。
殷勤献三策,风化略开剖。
明日益昌学,有旨除度某。
于焉具菽水,聊以慰其母。
维南有真儒,奋起光前后。
六月冒隆暑,愿闻道枢纽。
一见晋其门,妙语得亲手。
归来欢有馀,俯仰对穹厚。
益昌异风土,日夕涨尘垢。
母也乐其乐,雅欲安户牖。
版舆不可致,徒使我心愀。
时时遣家僮,历历问安否。
具言唐益昌,盛德世希有。
爱我如骨肉,诲我如师友。
要我以名节,期我以不朽。
母曰尔得此,敬哉不可苟。
努力勤王事,毋为利禄诱。
傥有分寸补,何必侍左右。
因循不敢归,春风再花柳。
正也鲜兄弟,子职宁不负。
奉檄得初心,一舸春江浏。
区区敢有请,兵厨乞尊酒。
我欲径持归,升堂荐眉寿。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正家:居住。巴山阳:巴山的南面。
占田:拥有土地。
春秋:四季。
糊其口:维持生计。
水旱:自然灾害。
蕨:野菜。
饭糗:粗食。
四壁:墙壁。
屡空:经常空虚。
蝌蚪:幼小的蛙类。
义方训:正确的教导。
口相传授:口耳相传。
日记:每日记录。
摩星斗:比肩星月。
游乡校:游学。
妍丑:美丑。
尔勉:你要努力。
贵悠久:贵在长久。
造渊薮:达到学问的高峰。
天降割:命运多舛。
孤狗:孤独无助。
忍复:怎能再。
进取:积极进取。
太上皇:最高统治者。
罗琼玖:选拔人才。
提笔:执笔。
贡士:应试者。
天偶:天赐良机。
青衫:学子服装。
奔走:忙碌。
涪江上:涪江边。
百九:大约一百九十里。
归安:回家。
相聚首:相聚。
官长:上级官员。
怒诃吼:严厉呵斥。
三书:多次考核。
邱叟:老者。
赋归欤:决定归隐。
失箕帚:失去家务。
门阑:门户。
纷纠:纷乱。
毋自弃:不要放弃自己。
光范门:光大门第。
升斗:微小职位。
京宰相:京城官员。
献三策:献计献策。
益昌:地方名。
除度某:被任命为某官。
菽水:粗茶淡饭。
维南:南方。
真儒:真正的儒家学者。
隆暑:酷暑。
道枢纽:大道的关键。
晋其门:拜见大师。
亲手:亲自传授。
俯仰:生活起居。
穹厚:天地广大。
异风土:风俗独特。
母也乐其乐:母亲为我快乐而快乐。
版舆:简陋的车。
致:到达。
家僮:仆人。
问安否:询问平安。
唐益昌:赞美的人物。
盛德:高尚品德。
爱我如骨肉:爱我如同亲人。
诲我如师友:教导我如同朋友。
名节:名誉和节操。
不朽:永垂不朽。
敬哉不可苟:恭敬对待,不可轻率。
勤王事:为王事尽力。
诱:诱惑。
分寸补:少许贡献。
兵厨:军营厨房。
尊酒:好酒。
径持归:直接带回家。
荐眉寿:献给长辈祝寿。
翻译
居于巴山之阳,拥有百亩田地。春秋时节亲自耕种,足以糊口度日。
中年常遇水旱,只能采蕨充饥。
家中四壁空空,屋内蝌蚪满室。
幼时受过教诲,口耳相传知识。
每日记数百言,志气如星辰高照。
长大后游学乡校,渐渐分辨美丑。
父亲叮嘱:努力学习,学问贵在持久。
铭记在心,期望深造学府。
命运多舛,似孤狗般困顿。
三年忧虑不断,忍痛放弃进取。
太上皇颁布诏令,选拔贤才。
我提笔参加科举,首次进献心声。
二十四岁得官,仿佛天意巧合。
从此身穿青衫,奔波劳碌多年。
任职涪江边,离家仅百里。
每年回家探亲,与亲人团聚。
逗留数月,却遭官长呵斥。
三次考核成绩差,推荐者是一位老者。
决定归隐,却失去家务。
独自在家,内外事务繁杂。
母亲劝诫,不要自暴自弃。
于是进入光范门,目标微小但坚定。
那时京城宰相,无人不受教诲。
我献上三条策略,略显成效。
学术日益兴盛,被任命为某官。
在此尽孝,安慰母亲。
南方有真儒,激励我前行。
六月酷暑,渴望听闻大道关键。
晋见大师,获赠至理。
归来后欢欣无比,感恩天地厚恩。
益昌风俗独特,尘土飞扬。
母亲乐见我快乐,希望安居。
因交通不便,心中忧虑。
常派仆人探问,详述唐益昌美德。
母视我如骨肉,教诲如师友。
期待我以名节为重,追求不朽。
母亲告诫,此乃难得机遇,不可轻视。
尽力为国效力,勿被利禄诱惑。
若有少许贡献,不必在我身边。
因循未归,春风吹绿柳。
兄弟稀少,子职不可荒废。
接到檄文,初心未改,乘船游江。
恳求允许,借兵厨一壶酒。
我想直接带回去,献给母亲祝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度正创作的《奉别唐寺丞丈一首》,表达了诗人对家庭生活的感慨和对仕途的进退抉择。诗中,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巴山阳的田园生活,虽然清贫,但自给自足,受到父母的教诲,重视学问。后来通过科举考试得以入仕,离家赴任,虽然公务繁忙,但仍不忘亲情,每年回家探望母亲,受到她的鼓励和支持。
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诗人遭遇挫折,但仍坚守名节,不愿放弃。他感激唐寺丞丈的教诲和期望,承诺会以名节为重,尽力报效国家。诗中流露出对家乡和母亲的深深思念,以及对母亲爱护与期待的感激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又有对仕途责任的承担,体现了古代士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