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更听何满子,暗啼红泪亦闻声
出处:《红亭》
明末清初 · 何巩道
锦袍沉醉奏清平,今日孤吟卧海城。
折柳每怜春二月,闻鹃方觉夜三更。
琴知风急弦先动,蝶采花多□渐成。
不用更听何满子,暗啼红泪亦闻声。
折柳每怜春二月,闻鹃方觉夜三更。
琴知风急弦先动,蝶采花多□渐成。
不用更听何满子,暗啼红泪亦闻声。
鉴赏
这首诗《红亭》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何巩道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独自在海城中的孤独心境与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感受。
首联“锦袍沉醉奏清平,今日孤吟卧海城”以“锦袍”和“清平”营造出一种华美而宁静的氛围,接着“孤吟”和“卧海城”则揭示了诗人的孤独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
颔联“折柳每怜春二月,闻鹃方觉夜三更”通过“折柳”和“闻鹃”两个意象,分别对应春天和夜晚,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折柳常与离别相联系,闻鹃则常与哀愁相关,诗人借此抒发了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颈联“琴知风急弦先动,蝶采花多□渐成”运用拟人手法,将琴与风、蝶与花赋予情感,琴弦因风急而动,蝴蝶因花多而渐成,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动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波动与成长。
尾联“不用更听何满子,暗啼红泪亦闻声”以“何满子”这一曲名,象征着哀怨之音,诗人说无需再听,但内心深处的哀愁却如同暗泣的红泪,即便无声,也能够被感知。这句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情感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情。
整体而言,《红亭》一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