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池千叶莲,寻池复何有
出处:《西峰东面莲花形》
明 · 王履
玉并十丈花,欺我亦已久。
巅池千叶莲,寻池复何有。
果是莲峰望或开,记者之辞又为缪。
传闻不足信,托意不足凭。
窊隆偶尔如花形,便谓此山缘此名。
我来觅胜胜已盈,谁真谁伪何须征。
世间图谋多耳听,未如吾眼真搜冥。
我诗通我怀,不为稽考作。
且看鳞动众山来,化作笙钟满林壑。
巅池千叶莲,寻池复何有。
果是莲峰望或开,记者之辞又为缪。
传闻不足信,托意不足凭。
窊隆偶尔如花形,便谓此山缘此名。
我来觅胜胜已盈,谁真谁伪何须征。
世间图谋多耳听,未如吾眼真搜冥。
我诗通我怀,不为稽考作。
且看鳞动众山来,化作笙钟满林壑。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王履的《西峰东面莲花形》描绘了一处奇特的自然景象。首句“玉井十丈花”以夸张手法形容山峰形状似井中盛开的巨大花朵,令人印象深刻。接下来,“欺我亦已久”表达了诗人对这奇妙景色的惊叹与疑惑,暗示着长久以来的期待和探寻。
“巅池千叶莲,寻池复何有”进一步描述了山峰的莲花状,似乎在寻找真实的莲花池却无迹可寻,增加了神秘感。诗人质疑传说的真实性,认为即使有莲花的象征意义,也不应过分依赖传闻。
“窊隆偶尔如花形”揭示了山势的起伏变化,如同莲花的花瓣,而“此山缘此名”则点出山名的由来。诗人来到此处,并非单纯为了考证,而是寻求真实的感受。
“我来觅胜胜已盈”表达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满足,认为无需再验证真假。他强调亲眼所见的重要性,认为亲身经历比耳闻更为可靠。“世间图谋多耳听,未如吾眼真搜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观点。
最后两句“鳞动众山来,化作笙钟满林壑”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山峦的动态比作乐声,形象地描绘了山峰在风中摇曳,仿佛奏响了大自然的交响曲,充满了诗意和动态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西峰的奇特形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个人体验,展现了明朝文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真实感知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