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石为桥数百春,恍疑乌鹊驾河津
出处:《官桥秋笛》
明 · 陈洸
垒石为桥数百春,恍疑乌鹊驾河津。
尘中车马经行古,舆上规模制作新。
得意共称题柱客,怜才谁识授书人。
清宵惟有桓伊笛,三弄梅花月下频。
尘中车马经行古,舆上规模制作新。
得意共称题柱客,怜才谁识授书人。
清宵惟有桓伊笛,三弄梅花月下频。
鉴赏
这首《官桥秋笛》由明代诗人陈洸所作,通过对官桥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人事的更迭。
首联“垒石为桥数百春,恍疑乌鹊驾河津”,以“垒石为桥”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桥梁的建造过程,历经数百年仍屹立不倒,仿佛乌鹊曾助其架设于河流之上,赋予了桥梁以神话色彩,同时也暗示了桥梁的古老与坚固。
颔联“尘中车马经行古,舆上规模制作新”,对比鲜明,一方面展现了过往岁月中,车马在桥上穿梭的繁忙景象,体现了桥梁作为交通要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通过“舆上规模制作新”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桥梁在设计与建造上不断进步与创新,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积累与传承。
颈联“得意共称题柱客,怜才谁识授书人”,借用了“题柱客”的典故,赞美那些在历史上留下足迹、成就功名的人物,同时表达了对那些能够识才、授业解惑之人的敬仰之情,强调了人才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尾联“清宵惟有桓伊笛,三弄梅花月下频”,以“桓伊笛”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高雅的氛围。桓伊是东晋时期的音乐家,此处借指夜晚只有笛声回荡,仿佛只有桓伊的笛声在月光下悠扬,既表现了夜晚的宁静,也寓意着诗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高洁。梅花作为冬日里唯一的花朵,象征着坚韧不拔和高洁的品质,与笛声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画面。
整体而言,《官桥秋笛》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历史画卷,不仅展现了桥梁的悠久历史与人文价值,也蕴含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与对人才的尊崇,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赞美,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