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死何年,夫子盖老矣
出处:《养源斋》
宋 · 赵蕃
红源初滥觞,其末千万里。
婆娑数亩阴,岁月拱把尔。
士之于为学,岂得独异彼。
岿然九层台,亦自抔土累。
平生养源斋,曾诗与王记。
二公死何年,夫子盖老矣。
向来之滔滔,今乃见涯涘。
木殖岁云秋,实落材则美。
婆娑数亩阴,岁月拱把尔。
士之于为学,岂得独异彼。
岿然九层台,亦自抔土累。
平生养源斋,曾诗与王记。
二公死何年,夫子盖老矣。
向来之滔滔,今乃见涯涘。
木殖岁云秋,实落材则美。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红源:源头。滥觞:开始。
婆娑:树木摇曳。
拱把:环绕。
士之于为学:学者对待学问。
岿然:高耸。
九层台:高楼。
抔土:一捧泥土。
养源斋:居所名。
王记:王公的事迹。
夫子:对老师的尊称。
老矣:年老。
滔滔:水流不断。
涯涘:水边,尽头。
木殖:树木生长。
秋:秋季。
实落:果实成熟。
翻译
源头初显,其流绵延千万里。大片树林阴凉,时光在这里静静环绕。
学者求知,怎能与常人有别。
高耸的九层楼阁,也是由一捧捧泥土累积而成。
一生在养源斋度过,曾与王公留下诗篇和事迹。
两位先生去世已多年,夫子恐怕也已老去。
往日的滔滔江水,如今我终于看到了尽头。
树木到了秋天繁茂,果实成熟时才显其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的《养源斋》,通过对养源斋的描绘,诗人寓言了学习和积累的过程。首句“红源初滥觞,其末千万里”以源头比喻学问的初始,意指知识的积累从点滴开始,逐渐壮大。接下来的“婆娑数亩阴,岁月拱把尔”形象地描述了知识如树木般慢慢生长,经年累月才能形成深厚的根基。
诗人进一步将个人求学比作筑台,“士之于为学,岂得独异彼。岿然九层台,亦自抔土累”,强调无论是谁,学问的成就都是由点滴积累而成,即使是高大的学问大厦,也是由一筐筐泥土垒起的。
“平生养源斋,曾诗与王记”提及诗人自己的书房,以及与友人王氏的交流,体现了学术研究中的互动和传承。然而,“二公死何年,夫子盖老矣”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朋友去世的感慨,暗示自己已年事渐高。
最后两句“向来之滔滔,今乃见涯涘。木殖岁云秋,实落材则美”总结了诗人的感悟,过去看似无尽的知识海洋如今有了边际,就像树木到了秋天果实累累,意味着学问的成熟和收获。整首诗寓教于乐,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学问积累和人生阶段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