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因不和方知淡,乐为无声始识希
出处:《首尾吟 其八》
宋 · 邵雍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到忘言是尽时。
虽则借言通要妙,又须从物见几微。
羹因不和方知淡,乐为无声始识希。
多少风花待除改,尧夫非是爱吟诗。
虽则借言通要妙,又须从物见几微。
羹因不和方知淡,乐为无声始识希。
多少风花待除改,尧夫非是爱吟诗。
注释
尧夫:指邵雍,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诗人。忘言:无需言辞表达,达到意境深远的地步。
要妙:深奥微妙的道理。
几微:极细微之处。
不和:不协调,这里指味道的单一。
淡:清淡,简单。
希:稀少,珍贵。
风花:自然景色,也指美好的事物。
除改:去除旧有,改变。
翻译
尧夫并不是只喜欢吟诗,当诗歌达到无需言辞表达的境地,才是它的极致。虽然诗歌借助语言传达深意,但更需从万物中体悟微妙之处。
只有在尝过不调和的汤羹,才会明白平淡的味道,真正的快乐往往无声无息。
世间许多美好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改变,尧夫并不是只爱吟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首尾吟(其八)》,主要探讨了诗歌创作的意境与哲理。首句“尧夫非是爱吟诗”表明诗人并非单纯为了吟诵而作诗,而是通过诗表达更深层次的思想。接下来,“诗到忘言是尽时”强调诗歌的最高境界是达到无需言说的境地,言辞已不足以完全传达其意。
“虽则借言通要妙”指出诗歌虽是借助语言来传达深奥的道理,但关键在于透过字句能感知微妙的意蕴。“又须从物见几微”则强调诗人应从日常事物中提炼出细微的感悟,这是诗歌创作的重要一环。
“羹因不和方知淡,乐为无声始识希”运用比喻,说明只有在品尝到不合口味的淡羹时,人们才会意识到平淡中的真味;同样,真正的快乐往往在无声处,无声之乐才显得珍贵。这两句寓言性很强,富有哲理。
最后,诗人再次强调“尧夫非是爱吟诗”,重申他作诗并非单纯追求形式,而是借此传达人生哲理,引导读者去体悟生活的真谛。整首诗以反复手法强化主题,展现出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